“現在山清了,水綠了,衛生好了,村子也美了,村民住的是小洋房,家里冰箱、彩電、空調一應俱全,廁所也改成室內沖水廁,垃圾分類,集中清運,現在的農村可一點兒也不比城里差。”對于頓邱村環境的變化,村支部書記劉元林非常自豪。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破屋爛瓦不見樓,塵土飛揚是頓邱。”這句順口溜卻是幾年前頓邱村的真實寫照。據劉元林介紹,以前村里臟亂差現象十分嚴重,垃圾隨地扔,牲畜四處走,對此村民們怨聲載道。為盡快改變村容村貌,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2017年,該村啟動了美麗鄉村建設,先后投資800余萬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及環境整治,新建了公共服務中心、污水處理廠、路燈等,確保村莊范圍內凡土必綠、凡水必清。經過4年的整治,村莊實現了移步換景、步步園林的景觀效果。如今的頓邱中心村一改往日形象,實現了由破敗的小村落向“讓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的華麗轉變。
經濟發展紅紅火火,美麗鄉村才能蒸蒸日上。和頓邱一樣,隔壁的國家級森林鄉、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舜山鎮林橋村不僅村莊美,村集體經濟在全縣也是首屈一指,林橋村,村民住洋房、開轎車并不稀罕;早在2012年,該村集體經濟就突破100萬元,2020年林橋村成功入選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
林橋村地處江淮分水嶺,土地貧瘠,缺水易旱,不利于發展傳統農業。為探索一條致富之路,上世紀70年代起,就有少量農戶利用分水嶺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發展苗木種植,通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貧瘠地終于變成了“聚寶盆”。
“要進一步發展壯大苗木經濟,村里更要做好服務,這樣村民才更有干勁。”據村黨總支書記劉宏燕介紹,為鼓勵村民積極發展苗木種植,該村支持苗木花卉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帶領村民連片種植、規模經營,并注冊了“林橋”商標,大力向外宣傳推介。截至目前,該村黨總支設立林橋經紀人支部,培養起一支500余人、遍布全國的苗木經紀人隊伍。同時,根據苗木分布情況,先后修建了1處大型苗木貨場、6處小型苗木貨場,為苗農銷售苗木節省運輸、人工費用。
如今,林橋村不斷優化苗木花卉生產品種結構,從常綠樹苗發展到門類齊全、用途廣泛的苗木花卉品種,現已有230多個品種,苗木年銷售額近2億元,輻射周邊苗木面積7萬多畝,全村人均年收入2萬多元。
“鄉村振興不僅要讓村莊靚起來,還要讓村民富起來,讓農民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這樣才能守得住鄉愁。”據來安縣委書記楊文萍介紹,近年來,該縣牢固樹立“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發展理念,大力發展集體經濟,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改善鄉村面貌和人居環境,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走深走實,通過打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的美好鄉村圖景,留住濃濃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