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廣東工業大學獲悉,該校機電工程學院黎勉教師團隊提出了“車間+田間”的綠色環保農業種植新理念,研發了農作物直播新技術及成套裝備設計制造應用技術,與高校、企業和農業研究機構合作,突破了系列技術瓶頸,并于近日的水稻直播田間試驗中,一次性獲得成功,顯示出了良好的技術與應用價值。
技術突破:
“車間”完成水稻播種
水稻種植是個重體力勞動,為了將廣大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拋秧、插秧機、無人機飛播、機械穴播等諸多新技術應運而生。但雜交水稻種子有著分蘗強、每穴只需1~2粒種子等特點,對栽培技術尤其是播種的均勻度和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現有各種方法都難以達到。黎勉團隊提出的“種膜直播”技術,為這一農業難題的破解提供了工業化的新思路。
“種膜直播技術主要分為兩道工序,一是種膜成型,即按照最佳株行距將種子點放在滿足一定強度要求、無污染的紙上,再覆蓋一層面紙,制成種子膜。”據黎勉介紹,團隊研發的種膜成型設備,把播種這個環節從田間搬到了車間,省時、省事、省力,且不受天氣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實現全天候生產;種膜還有阻斷雜草生長空間、有效抑制雜草的良好效果。“設備還可根據不同作物的生長特性調節株行距、種植密度等參數,適用于多種農作物的直播。”
“第二道工序是施肥鋪膜,即把制好的種膜鋪到田地里。”團隊研發自動鋪膜施肥一體機,可同時完成鋪膜與施肥,配合大顆粒緩釋農家肥,按穴精準施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減少使用量。“把農機與農藝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農業生產的工業化、規;。”
發揮余熱:
用科研成果為農民解憂
黎勉說,幾十年前就曾聽說,把稻種放在蔗渣紙上,再把紙鋪在田里就能完成種植。但究竟怎么放、怎么鋪卻無從得知,限于當時的技術條件,這種方法淪為“紙上談兵”,黎勉卻把它記在了心里。
1977年,黎勉從廣東省機械學校(廣東工業大學前身之一)畢業后留校任教。在校期間,他參加了伺服壓力機、瓦楞紙板橫切機、電動汽車驅動電機等多項科研項目,2次獲得省科技進步獎。半生投身科研,在2017年退休后,一則云貴地區耕地丟荒的新聞引發了他的思考。黎勉深知農民艱辛不易,現在退休有時間了,能否發揮余熱把自己幾十年科研經驗用在農業上?
黎勉將想法與團隊的朱錚濤、陳益民兩位老師一說,大家一拍即合,兩位教師表示,“項目構思很好,完全符合國家戰略需求,即使沒有立項、不計入工作量,也愿意一起干,把智能制造的科研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學校原副校長孫友松教授也十分支持,盡管年近八旬,他也經常和課題組一起下工廠,到田間地頭,為項目出謀劃策,使他們深受鼓舞。
刻苦攻關:
“紙上播種”照進現實
說起來簡單的事情,要實現卻沒那么容易。由于是個“自選項目”,尚未立項就啟動,困難很多,最大的問題就是經費。黎勉聯系校友獲得經費、設備等贊助,解決了起步的困難。
技術上也面臨重重難關。首先是制備種膜。稻種形狀不規則,又很“嬌貴”,不能受任何機械和溫度的損傷,需要將“精準”數量的種子,“精準”地分布到膜上并固定,稻粒的抓取、分布、定位以及紙張的結合等技術難度大;“種膜制備的機械化、自動化,是實現種膜直播技術產業化的關鍵。”要實現連續、高速作業,在收卷、張力控制、漏種監測等自動化技術上也面臨新的挑戰;還要保證包覆在膜中的稻種能生根出苗,既要有生物學方面的考量,又要有機械工程、材料科學的智慧。
他們首先手工制作種膜,在盆里試驗,探索解決基本技術問題,然后自己動手搭建了首臺實驗室自動制膜樣機,并聯系合作廠家,完成了工業化二代樣機的研制,實現了種膜的小批量生產。在團隊的不懈努力下,難題一個個被拿下。他們也獲得多項技術成果,目前已獲專利授權7件。
此外,由于項目涉及農作物栽培、輕工造紙、環保、機械、自動化等多個領域,團隊還聯系其他高校、企業、農業研究機構等尋求合作。為了解決水稻栽培的農業技術問題及進行種植試驗,他們得到了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團隊還聯系華南理工大學國家造紙重點實驗室,開發基于稻草的無公害種膜專用紙。
2021年,直播技術的田間試驗表明,種膜直播栽培的水稻與機械穴播的畝產量基本持平,比飛機直播畝產增產21.1%;種膜直播的耗種量比機械穴播少約1/3,比無人機飛播少2/3,顯示出了良好的技術與應用價值,當年的“紙上談兵”終于成為實實在在、惠民為民的技術。
“‘工科人’講究有想法就要去做,有夢想就要實現。”黎勉說。種膜直播技術及其設備除了運用在水稻種植中,還可廣泛運用于其他作物的栽培及生產中,實現農作物田間播種的工廠化及自動化。未來,團隊還將開展更多作物、更大范圍的試驗,并將借助廣工在大數據、物聯網等方面的研究優勢,進一步發揮“互聯網+”在智能農業裝備制造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推動農業智能裝備的發展,為國家鄉村振興及糧食安全問題的解決貢獻“廣工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