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車下了高速,沿著一條平坦寬闊的農村公路穿梭于青山綠水間,四周草木蒼翠,白墻灰瓦的村舍點綴其間,美景應接不暇。這條路名叫萬家嶺旅游專線,2018年建成通車后,串起了豐林鎮、聶橋鎮、磨溪鄉等鄉鎮,這里的鄉村生活正在漸漸發生改變。
萬里晴空下,豐林鎮紫荊村成片荷花嬌艷欲滴,該村村民的心情同樣燦若驕陽。大美紫荊產業園、精品民宿、生態農莊……一個風光旖旎的農旅小鎮漸成規模,不少游客慕名而來,體驗農事樂趣。6月中旬以來,紫荊村接待游客2萬多人次,昔日的偏遠山村變成了“打卡紅地”。
“這一切要從‘水系連通’說起。”紫荊村黨支部書記袁定國說。去年,德安縣獲批全國首批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縣。該縣秉持水域岸線并治、集中連片規劃的思路,有針對性地開展恢復河道基本功能,修復河道空間形態,改善河湖水環境質量等工作。同時,進行周邊景觀提升,整體改善鄉村環境,將農村水系打造成“安全的河、生態的河、美麗的河”,逐步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
“水系連通”讓水活了起來,紫荊村以水破題,依托原有的太空蓮種植產業特色,進一步發展大棚蔬菜、草莓種植產業,配套修建水榭長廊、景觀亭等景觀設施,對道路兩側進行綠化亮化,水環境也美了起來。“我們通過打造大美紫荊產業園,在生產、加工和銷售農副產品的同時,探索實景表演、民俗體驗、文化研學等旅游新業態。”袁定國說,“伴隨鄉村旅游的發展,僅農副產品一項,年銷售收入就達400多萬元。”
路修通了,鄉村變美了,不僅吸引了八方游客,也帶回了返鄉就業的年輕人。“過去,我們這個山溝溝里的村子,別說外來人,本村年輕人都快走光了。”該村村民蘭江應告訴記者,曾經的紫荊村,因為交通閉塞等原因,大學畢業后,他選擇了在外地工作。這幾年,家鄉發展迅速,他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去年,像很多同村青年一樣,他回到了紫荊村。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鄉村旅游興起,刷新了產業模式,大美紫荊產業園從建設到運營,為村民提供了穩定的就業機會,還讓回流的人才擁有了更多發展空間。“在家門口就業再也不是夢想了!我們和外地人聊天時,說起自己是紫荊村的,他們都投來羨慕的眼神。”蘭江應說。
在九江市,像紫荊村一樣精彩蝶變的鄉村還有很多。
近年來,九江市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協調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不斷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鄉村實現了從“臟亂舊差”到“生態宜居”,從“貧窮閉塞”到“打卡紅地”的跨越。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九江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鄉村建設擺在重要位置,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持續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把農業園區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平臺,按照“一個規劃、一個千畝連片基地、一個龍頭企業、一個田園綜合體、一個標準化生產體系、一個聯農帶農機制”的標準,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一鄉一園”建設,不斷提升園區功能品質和承載服務能力,基本形成以國家級園區為引領、省級園區為支撐、市級園區為依托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
以“美麗鄉村”帶動“美麗經濟”,九江市從制定工作機制、落實資金籌措、創建信息平臺、加強工作督導等方面入手,進一步健全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制,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容村貌和基礎設施明顯改觀,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顯著增強。目前,全市共建設新農村20235個,全市300多萬農民過上了“走平坦路、喝干凈水、住整潔房、上衛生廁、用潔凈能源”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