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課程
點亮鄉村暑期生活
“同學們,你們知道海洋里有多少種生物嗎?”7月中旬,在陵水黎族自治縣本號鎮祖關初級中學的教室里,海南師范大學大學生志愿者、支教教師姜瑞熙帶領學生們了解海南海洋牧場的生物資源分布情況。她在課件設計中加入海洋生物的視頻資料,在講解中穿插知識競答等環節,讓學生們在寓教于樂的學習中不斷提升保護海洋生態的意識。
7月11日,海南師范大學41名大學生志愿者在祖關初級中學開展為期7天的暑期支教活動,對來自本號鎮祖關初級中學、亞欠小學、福和小學、什巴小學等學校的99名中小學生開展暑期授課,課程涵蓋語文、數學、英語、音樂、美術、體育、科普等內容。這是該校在陵水本號鎮開展愛心支教活動的第6個年頭。
活動期間,海南師范大學大學生志愿者、支教教師梁新浩一邊向學生們演示“氣球風火輪”“隔空捏氣球”“紙杯飛行器”等科學小實驗,一邊指導他們完成實驗器具的組裝。教室里不時傳來學生們的驚嘆聲和歡呼聲,他們切實感受到了科學的魅力。
剛開始教學時,梁新浩察覺到學生們在課堂上有些害羞,“我隨即調整了教學方式,引入游戲教學,讓學生們參與到互動中。這樣的教學效果還不錯,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我們了解學生們的興趣愛好后,創新教學互動方式,增加了許多趣味性內容,讓孩子們學會在玩中學、學中玩,培養他們善于思考、觀察和發問的能力。”姜瑞熙說。
亦師亦友
做學生夢想的引路人
嫻熟的助攻、精彩的射門、執著的防守……操場上,一名生龍活虎的小球員引人注目。他是陵水群英鄉南平學校二年級學生王唯。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足球運動員。
暑期支教課堂上,海南師范大學大學生志愿者、支教教師李竣檸給王唯等鄉村學生上體育課。他按照學生的愛好將他們分成不同小組,與他們一起踢足球、打籃球、跳繩……李竣檸希望能在課堂上傳播運動有益健康的理念,培養孩子們的拼搏意識和堅韌不拔的意志,讓他們體驗到團結協作的快樂。
“李老師和我們一起踢球,教我們射門和傳球,我覺得我的傳球技術和跑位意識比之前強多了。要是他能長期留在這里給我們上課就好了。”王唯說。
“孩子們眼中流露出對知識的渴望,讓我深受觸動。”李竣檸說,“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鄉村支教,感覺收獲滿滿。”
亦師亦友的相處模式,讓海師大愛心支教活動學生組織者黃舒微感觸頗深,“如果此次支教活動能在鄉村孩子的心里撒下希望的種子,點燃他們心中的夢想,我們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連續兩年暑期,黃舒微都來到陵水支教。她表示,身為土生土長的海南人,她希望能將自己學到的教育理念帶回家鄉,把青春和熱血揮灑在這里,幫助農村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家鄉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
“大學生支教活動志愿者的到來,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學生應在學習中生活、在生活中學習,也啟發了學校老師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在以后的教育教學中更加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學習習慣的養成。”祖關初級中學副校長王明廣說。
傳播紅色文化唱響主旋律
“從小爺爺對我說,吃水不忘挖井人……”“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今年7月,紅色詩詞朗誦、聲樂表演、紅歌賞析等一系列美育課堂活動在五指山市毛陽鎮牙力小學舉行。孩子們通過激情澎湃的誦讀、飽含深情的表演,表達自己對黨的祝福和對祖國的熱愛。
今年7月,海南師范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學院創新性地以黨史宣講為抓手,積極發揮學生的專業優勢,通過藝術支教的方式面向鄉村學校推廣普及藝術教育,豐富鄉村孩子的暑期課堂。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7月中旬,在牙力小學的一間教室里,孩子們鏗鏘有力地朗誦著七言律詩《七律·長征》。“教孩子們誦讀詩詞時,我融入了許多黨史知識,希望他們能感受到革命先輩崇高的革命精神。”海南師范大學大學生志愿者、支教教師周梓樂告訴海南日報記者。
“這些天來,孩子常常在家里一遍遍地哼唱紅色少兒歌曲,還和我們講了許多瓊崖革命歷史故事。”牙力村村民王澤北表示,美育課堂上的紅色教育,讓孩子體會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在孩子的心里種下了紅色文化的種子。
“在鄉村學校設立藝術課堂,讓鄉村孩子學習黨史,接受紅色文化熏陶,從小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我們的初衷。”海南師范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學院黨委書記陶海生表示,在支教課堂上,該校大學生志愿者為孩子們講述了許多感人的革命故事,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厚植愛國情懷。
“踐行志愿服務精神,讓愛與希望在鄉村傳遞,這是海南師范大學一直秉承的支教理念。每一年的支教內容,大學生志愿者們都會進行創新設計。”海南師范大學團委副書記許培栓表示,今年7月,海南師范大學組建了兩支校級重點支教團隊和21支院級支教團隊,700余名大學生分赴全省各地開展暑期支教活動,讓孩子們“學有良師、玩有伙伴”。青年學子們也從中獲得歷練,進一步增強了社會責任感,他們的青春在暑期支教活動中綻放出絢麗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