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干達《新愿景報》記者莎拉說,村民和村干部的關系非常親密,他們見到彼此都非常開心。村民很容易就能和村干部聊天,并愿意吐露自己遇到的困難。這有利于他們共同克服一些挑戰。
截至2020年底,全國累計派出25.5萬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這是中國精準扶貧探索出的有效模式。
在喀麥隆青年門杜眼里,孟慶克這個北京來的干部了解村里每個家庭的情況,除了家里有幾口人、大家身體狀況外,還知道誰上個月摔了一跤,誰家鑰匙丟了,誰家牛死了。
“他非常接地氣,從這些細節看出干群關系很近,這意味著他真正傾聽民聲。距離近了,就容易對口精準幫扶。”門杜說。
這次“下鄉”為門杜解答心中疑惑提供了新素材。他在中國學習生活6年,一直在思索:為什么中央與老百姓的距離這么近,老百姓這么相信中央和黨?為什么國家大政方針從中央到地方落實得這么快?
帶著這些問題,門杜計劃了一個紅色之旅。他到江西井岡山、貴州遵義、陜西延安、河北西柏坡等地尋找答案。甚至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時,他選擇留在中國,看中國政府如何應對這一全球性的危機。結果,他看到中央處理疫情的果斷、迅速。
“中央政府與百姓的距離、信任都非常關鍵。”門杜說,因為政策要靠老百姓去落實。如果這個距離遠了,整個國家的發展會受影響。
這次興縣活動中,門杜依然積極地用眼睛去看。他告訴記者,他感到中國非常重視它的歷史和文化,看重集體力量,把人放在政策中心。“中國是值得學習的,有很多可以借鑒。這是一個難能可貴的學習機會。”
而來自毛里求斯的蘇瑪在這次活動中真切感受到互助的力量。
她的父母一直和中國做自行車生意。2008年,父母把她送到中國學習時,她的媽媽就說:“中國是一個非常安全的地方,如果你到中國學習,我會有安全感。我知道中國人的性格,如果你遇到什么問題,他們肯定會幫助你。”
13年里,蘇瑪在中國成家立業。她深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蘇瑪和巴基斯坦籍丈夫豪孟德非常渴望提供幫助。他們穿上防護服,戴上口罩、護目鏡,在高速路口拿著溫度計給往來車輛里體溫異常的人復測,確認體溫是否正常。
這樣的志愿工作他們堅持了20余天。他們還通過社交媒體發布關于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科普視頻和海報,告訴海外網友如何預防。
在日常生活中,蘇瑪也會精心制作一些短視頻,傳播畬族婚禮、元宵龍燈、草編鞋、茶文化等,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是我們的第二故鄉,我在中國感受到了大愛,這是中國的文化。它是一個能把普通人變成英雄的國度。”蘇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