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全力打造鄉村振興的“亳州樣本”。
培養新型農民提高農業科技含量
優質專用糧食種植面積550萬畝以上、積極參與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參加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圍繞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綱要》為全市上下錨定了目標,劃定了路線。
《綱要》指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全面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力爭到2025年,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1300萬畝以上,其中優質專用糧食種植面積550萬畝以上。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穩步提升耕地質量,到2025年,高標準農田面積達800萬畝左右。擴大農機托管優勢,強化農機裝備支撐,重點支持大中型、智能化、復合型機械應用,到2025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880萬千瓦以上。
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打造沿渦河中藥材標準化種植產業帶,建立中藥材標準化種植技術規范和質量控制標準,促進中藥材種植道地化、標準化、品牌化。打造沿省道309高效設施農業產業帶,實施蔬果綠色增長模式攻關行動,科學制定設施蔬菜產業扶持政策,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提升設施蔬菜生產標準化、集約化、機械化、信息化水平,打造全國重要的優質蔬菜生產供應基地。依托亳州國家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以中藥材為特色、具有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全國現代化農業技術創新示范園區。依托渦陽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重點發展糧油、綠色果蔬等產業,建設全國重要的小麥生產專用品牌糧食生產基地。依托利辛縣優良的生態農業資源,打造沿西淝河生態農業產業帶,重點發展經濟作物、特色農產品種植等生態農業。優化養殖業布局。堅持走“農牧結合、種養循環”生態高效發展道路,加大養殖場標準化創建力度,依托三縣一區國家級生豬生產大縣,重點建設優質生豬供應基地。以渦陽縣為重點,建設長三角地區養殖規模最大、生態循環式的現代肉羊產業園區,打造長三角優質肉羊供應基地。以蒙城縣、利辛縣為中心,建設稻魚綜合種養水產品基地。力爭到2025年,建立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類、加工類、供應類基地40個以上,基本建成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
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強化農業科技運用,積極參與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充分利用地方大豆種質資源,加強新品種培育,提高渦陽大豆內在品質;加強藥用植物組培繁育中心建設,加快中藥材提純復壯和種子種苗培育,提升中藥材種子種苗質量;推進黃淮山羊等地方畜禽品種保護與開發利用。規范中藥材生態種植、野生撫育和仿生栽培,推廣一批配套中藥材綠色高效生產技術。鼓勵引進專業農業科技孵化運營商,強化入孵企業引進數量和質量,扎實推進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創建。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推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新技術在農業領域應用,建立農業數據智能化采集、處理、應用、服務、共享體系。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彈性學制參加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龍頭企業等主體興辦農業技能培訓班。大力發展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業,構建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多元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擴大農事托管范圍,力爭到2025年,農事托管組織達到3200家。
縮小城鄉差距建設宜居宜業農村
在推進鄉村建設方面,《綱要》提出,強化鄉村建設規劃引領。以建設產業強、生態美、鄉風好、治理優、百姓富的新時代幸福新農村為目標,綜合考慮村莊區位條件、居住規模、資源優勢、城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保護等因素,構建覆蓋城鄉的規劃編制體系,統籌推進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大力提升農村建筑風貌,加快推進建筑設計下鄉,開展田園建筑示范。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搬遷撤并思路,合理確定村莊布局和規模,加強鄉村風貌整體管控,分類推進村莊建設。加強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提升農民建房質量。注重保護村莊傳統選址、格局、風貌以及自然和田園景觀等整體形態與環境,全面保護文物古跡、歷史建筑、傳統民居等傳統建筑。
提升鄉村公共基礎服務水平。加快建設城鄉一體化基礎設施,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基礎設施,加大鄉村水、電、路、氣、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投入和管護力度,做到高規格、可持續、更實用。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加速農村公路網提檔升級。推動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城市優質化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加快農村養老體系建設,推動農村敬老院轉型升級為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大力發展鄉村康養服務產業。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到2025年,4G深化普及、5G創新應用,城鄉“數字鴻溝”明顯縮小。
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在鞏固提升農村“三大革命”“三大行動”成果基礎上,啟動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著力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分階段、分步驟改造農村廁所,推進自然村常住農戶衛生廁所改造,到2025年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5%以上。統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健全城鄉環衛一體化治理體系,促進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大力推動農村污水治理,加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施河湖水系綜合整治,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推進房前屋后整潔衛生、河溝渠塘疏浚清淤、村道宅路連通暢通。因地制宜發展“五小園”,做好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的文章,常態化實施村莊清潔行動,推進農戶“五凈一規范”文明庭院建設。
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研究制定農村人居環境管護制度和管護標準,加大財政資金投入,落實資金保障,推動形成民建、民管、民享的長效機制。鼓勵各地進一步完善村規民約,實行“門前三包”制度,切實增強農民群眾自覺性、主動性,確保村莊干凈、整潔、有序。依托村規民約,鼓勵管理創新。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成長計劃、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建立城市各類人才入鄉激勵機制。完善村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創建文明鄉村。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深入實施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百千萬”工程……《綱要》指出,我市將深化農村綜合改革,讓農民進一步享受改革發展紅利。
《綱要》提出,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銜接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政策,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強化確權登記頒證成果運用,加強承包地管理,加快放活土地經營權。深化農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執行公共利益征地的相關制度規定,嚴格界定公共利益用地,健全征地補償安置機制。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推進閑置、廢棄以及低效利用的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復墾。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有序推進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試點。
加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鞏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探索賦予農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制度,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形成有效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的治理體系。不斷完善農村產權抵押擔保權能,建立權屬清晰、權責明確、流轉順暢的農村產權制度。積極推進農村產權進市場交易,完善市縣鄉村四級聯動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體系,創新農村集體經營性固定資產流轉模式。深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引導村集體和農戶將符合條件的農村土地、林地、水面、閑置房屋等資源資產資金,通過折股量化、發包租賃、聯合經營等合作方式盤活利用,讓村集體和農戶更多分享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增值收益。深入實施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百千萬”工程,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鞏固脫貧成果加快推進全面振興
《綱要》提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路,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幫扶機制,健全鄉村振興領導體制和工作體系,加快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加強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和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其他原因收入驟降或支出驟增戶,以及“老弱病殘孤”特殊困難群體的防止返貧監測預警和幫扶工作,發揮社會力量參與幫扶,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把提高扶貧產業的可持續性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關鍵任務,加強產業幫扶精準指導,構建高質量、高效率、可持續的鄉村產業體系,做好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工作。加大以工代賑實施力度,動員更多脫貧群眾投工投勞。鞏固易地扶貧搬遷成果,持續做好產業扶持、就業幫扶、社區治理、社會融入等后續幫扶工作,加強扶貧項目資金資產管理和監督。加大社保兜底力度,健全常態化、制度化社會保障體系和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實現所有符合低保、特困供養等救助條件的農村人口精準識別、應保盡保、應救盡救。加強宣傳引導,講好脫貧攻堅“亳州故事”,營造脫貧光榮、勤勞致富的良好社會氛圍。
建立有效銜接機制。積極探索過渡期內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機制,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現有扶貧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加強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政策統籌,做好財政投入、金融服務、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等方面的政策銜接,研究現行傾斜性支持政策的延續時限與脫鉤方法,促進相關政策向常規性、普惠性和長效性轉變。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任務重的村派駐第一書記和鄉村振興工作隊,堅持和完善社會力量參與幫扶機制,落實“千企幫千村”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