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坤沙村卻并不是如今的模樣。坤沙村的村民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從前村子里雞鴨牛到處跑,走到哪里都是臭氣熏天的。劉立紅帶頭發動村民,對村子進行環境整治,集中解決臟、亂、差等問題,同時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讓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在2013年安徽省美麗鄉村皖南片示范點考核驗收中,坤沙村作為樣本點,代表徽州區參加全省驗收,獲得皖南片11個區縣第一名,并先后獲評全國文明村鎮、全省“五個好”黨組織標兵、省廉政文化建設示范點、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
2019年以來,坤沙村逐步完成了村內道路硬化黑化、污水管道敷設、農田生產道路拓寬澆筑、水塘水渠清淤等建設項目,既便利了村民的生產生活,又美化了村居環境。良好的環境和基礎設施進而推動了坤沙村旅游業的發展。劉立紅介紹,坤沙村東鄰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5A級景區——唐模,西接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景區——潛口民宅,南面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4A級景區謝裕大茶葉博物館。距合銅黃高速路口5公里、黃山高鐵北站8公里、黃山國際機場20公里。“坤沙村周邊景區多,坤沙村是中心點,具有地理位置優勢,交通也便利,很適合發展旅游產業。”劉立紅說。
1979年7月,75歲的鄧小平克服交通不便等諸多困難登上黃山,并在山上發表了著名的“黃山談話”。“黃山談話”不僅為黃山的旅游產業指明了方向,更確立了旅游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中國現代旅游業的序幕從此正式拉開。
9年后,黃山市(地級市)正式成立,下轄3區4縣。其中,徽州區素有“黃山南大門”之稱,轄4鎮、3鄉,自建區以來,始終將發展旅游業作為重要建設目標。2016年至2019年,徽州區累計旅游接待量達2247.38萬人次,年均增長率達12.94%,旅游總收入151.72億元。粉墻黛瓦馬頭墻,小橋流水老街巷,如今,一幅徽韻鄉村畫卷正暈染開新的墨色。
坤沙村的旅游經營模式吸引著周邊的游人。“很多游客在周邊的景區游玩后都會到我們村里來住宿,并且在我們的農家樂里進行采摘、垂釣、農耕文化體驗等活動,老百姓家中的各種土特產也因此有了好的銷路。現在很多村民都不需要再外出打工了,70%的人在村里就可以工作。”劉立紅說。
2020年,坤沙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02.26萬元,其中旅游業帶動的收入占到了40%。劉立紅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下一步坤沙村將與周邊景區進行整合,打造“兩日游”,讓人們不僅“游在鄉村”也能“住在鄉村”。
在徽州區,像坤沙村這樣的“美麗鄉村”還有很多,它們憑借著整潔的村容村貌、地道的徽州風韻成為游客的“打卡地”。黃山市徽州區文化旅游體育局黨組成員、文旅融合發展中心主任桂權介紹,徽州區在美麗鄉村建設成果的基礎上,發揮不同村莊的特色和優勢,著力開展“微空間”打造工程。桂權解釋說:“‘微空間’就是以一個村為單位,在保留農村原有風味的基礎上,融入吃、住、行、娛、購等旅游元素,如此游客既能擁有旅游體驗,又能感受到最真實的鄉村生活氣息,讓‘煙雨徽州’‘田園徽州’‘村落徽州’成為徽州鄉村旅游的IP。”
“美麗鄉村建設”同時也為徽州區的老百姓帶來了實惠,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比如富溪鄉碣石村通過紅色旅游的開發和建設,2020年一年獲得了30余萬元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同樣主打紅色旅游的小練村,從2019年至今,僅紅色旅游一項就為當地帶來了超過60萬元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同時,餐飲、住宿、土特產銷售等讓當地老百姓實現了致富。”桂權說。
徽州區現擁有一家5A級旅游景區——古徽州文化旅游區(包括呈坎、唐模、潛口民宅),巖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等4A級旅游景區3家,黃山徽茶文化博物館等3A級旅游景區3家,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2處,省級特色旅游名鎮2處。全區現保存有明清古建筑1200處,其中登記的文物點449處,國家級文保單位8處、省級文保單位7處,享有“徽派古建長廊”和“文物之海”的美譽。
據介紹,“十四五”期間,黃山市徽州區文化旅游體育局將貫徹實施“文旅名區”戰略,以文旅農體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工程,其中,包括利用鄉村閑置民房發展民宿經濟;擴展鄉村農業采摘園;開展農耕文化體驗游、攝影寫生游等活動;利用鄉村傳統工坊和作坊以及徽州非遺基地,開展研學體驗游等,旨在持續將美麗鄉村轉化為美麗經濟,推進富民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