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厘子是一種名貴水果,難種植、不耐儲運,但經濟價值很可觀,全國不少地方都看好這一產業的前景。位于四川省東部地區的宣漢縣,地理條件為“七山一水二分田”,尤其是中部山區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土壤、光照、溫度等諸多方面均適合種植車厘子。前幾年,引種車厘子成功后,為了打造特色產業帶農致富,該縣傾力支持車厘子產業發展,目前種植面積已達1萬畝,并注冊了“巴國老車”商標。
“巴國老車”已經上路,如何跑得快、跑得遠,值得管理者、生產經營者深入思考、勇于探索。
區域集中度高
現代農業園是方向
中部山區長期是宣漢縣發展滯后的地區,貧困村相對其他地方較多,且一直缺乏主導產業。從2018年起,借脫貧攻堅和東西部扶貧協作之力,峰城鎮仁義村率先試種車厘子,發展面積為150畝,目的是闖出一條能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發展之路。
據了解,宣漢縣早在2009年就在一些地方試種過車厘子,但并沒有成功。這次重新嘗試,是當地分管領導和縣農業農村局經過組織專家論證和到山東及四川汶川等成熟基地考察,然后通過對中部山區各方面自然環境進行深入調查,充分論證后決定發展車厘子產業。
“車厘子適合在海拔800-2000米,氣溫在10℃-14℃,年降水量600-800毫米,土壤pH值6.0-7.2,年光照時長1800-2000小時的地方種植。宣漢中部山區平均海拔在1000-1200米,年均氣溫11℃,年降水量1300毫米,土壤pH值5.5-6.5,年光照時長1600-1800小時。對照來看,年降水量有些高,且光照略有不足,但可以采用避雨栽培和選擇高山、向陽坡地種植。”南坪鎮車厘子產業發展中心主任黃義興說,況且宣漢無極端天氣,恰恰這又是個優勢。
有了這樣的信心,2019年仁義村又發展了500余畝,并順勢向周邊村及鄉鎮擴展,到目前為止,全縣栽植面積1萬余畝,涉及7個鄉鎮。特別是中部片區峰城鎮、南坪鎮等鄉鎮種植面積達6000畝以上,峰城仁義村、南坪鎮花園村、鳳凰村等地種植規模達100畝以上,車厘子產業基地有10個,規模化種植面積達2000余畝,其余為農戶散種。栽植主要品種有“紅燈”“美早”“俄羅斯8號”等,涉及車厘子產業發展業主達15家。
“目前來看,中部山區具有良好的發展條件,車厘子產業發展開了個好頭,正在成為區域崛起的支柱產業。”宣漢縣委書記馮永剛說,今年全縣計劃新發展車厘子2000畝、產業規模達到1.2萬畝,年產值將達到3億元以上;到2025年將突破2萬畝、年產值10億元以上。其中中部山區達到1.5萬畝,并成功創建省五星級現代農業園。
建園投入高
推廣精細化管理才能高產出
宣漢降雨量稍大,栽培車厘子須開溝起壟。仁義村從一開始就瞄準高端路線,同時加強土壤改良,增加有機質含量,且建起了酵素堆肥發酵場,用豬牛糞便和農作物秸稈發酵制作有機肥。樹苗栽下去后,每年都要修枝塑型。
“枝丫在很小的時候要用牙簽將其撐開,枝條長到20厘米長后,要將其扭傷抑制生長,否則就只長樹不結果。”黃義興說。
仁義村黨支部書記熊邦明說,2019年村里栽的第一批車厘子已開花結果,這個時候要繼續拉枝,抑制嫩枝生長,同時要注意排水和施肥,最好是搭棚遮雨,地下要保持排水暢通,保持土壤疏松并有足夠養分,讓花胚胎發育良好,這樣收成才能好。
實踐證明,車厘子是個高投入、高產出的產業。“從建園到投產,畝均投入高達2萬元,且不包括設施設備的投入;到豐產期,每畝人工成本也高達2500元,以至少1500斤/畝產量計算,一年便能收回成本。但這必須是在精細化管理的情況下才能達到。”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羅本權說,仁義村就達到了精細化管理的程度,今年初投產的150畝將有200余萬元的收益。
仁義村等主要產區均建立了大致相同的利益聯接機制,最突出的一點是農民土地入股分紅。“每年年底,第二年的土地流轉費就如數支付給農民了,每畝300元,從投產起逐年遞增,直到每畝1000元為止;到豐產期后,農民還可以獲得10%的利潤分紅,當然須扣除預先支付的土地流轉費。”熊邦明說,按目前行情來看,豐產期每畝純利潤不會低于1萬元。“況且,農民還可以到園區打工,650畝一年所產生的勞務費就高達幾百萬元!”
產業的高收益當然深受群眾歡迎,可目前全縣上萬畝車厘子,能達到精細化、標準化程度的除了仁義村和南坪鎮大樹村的觀峰種植家庭農場外就不多了,總數不到1000畝。“部分業主因投入不足和執行技術標準不規范,導致多年不掛果或掛果少,越干越沒有信心;還有相當一部分散戶因家里沒有種植能力或觀念滯后,疏于管理,或者沒有管理,有的甚至在園區內種植了大量的玉米等高稈作物,造成產業萎縮和果苗死亡現象。”羅本權說。
突出早熟、生態優勢
瞄準中高端市場
今年,宣漢車厘子開始陸續進入上市期。春末夏初,宣漢縣首屆車厘子采摘節在峰城鎮仁義村舉行,果實碩大、口味香甜的車厘子讓消費者贊不絕口。
馮永剛分析說,全國車厘子種植面積約270萬畝,年產量約80萬噸,但仍進口19萬噸;四川全省車厘子種植面積約10萬畝,年產量約7萬噸,其中雅安漢源、阿壩汶川年產量達到5萬噸;達州市種植面積約1.1萬畝,宣漢縣約占91%,但尚未大面積掛果;宣漢縣主要城鎮年需求量約40萬斤,而去年全縣產量僅6000余斤,因此市場缺口非常大。而且,宣漢車厘子比北方和南方主產區上市都要早,因此市場錯季優勢明顯。
因此,在今年3月召開的全縣車厘子產業發展推進會上,宣漢縣提出中部適宜種植的片區應抓住機遇,堅定車厘子產業發展的信心和決心,不僅研究出臺了《全縣車厘子產業發展實施意見》,還組建成立了車厘子發展領導小組、縣水果協會車厘子分會,專門負責推進車厘子產業發展,而且先后投入5300余萬元,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下一步還將持續推動車厘子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鏈條化發展。
“我們將產業帶納入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和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培育園區進行重點建設,對核心區南坪鎮、峰城鎮,輻射區廠溪鎮、華景鎮4個鄉鎮車厘子產業基地覆蓋的產業發展、道路建設、水利建設、人居環境整治、農旅融合發展、品牌建設、科研建設、社會化服務以及園區其他配套設施等9個方面安排了74個補短項目,解決園區道路不通暢、產業發展不規范、人居環境不美觀、現代技術不先進、三產融合不配套等問題。”副縣長丁小平說。
宣漢中部山區森林覆蓋率高達69%,秉承綠色、生態、有機的理念,車厘子品質完全不輸國內其他主產區。“為避免品牌多、雜、亂的現象,我們注冊了‘巴國老車’車厘子品牌,瞄準中高端市場,并借鑒智利、新西蘭等國家‘J’級別分類方式,按照果粒的尺寸大小、色澤外觀,分門別類進行精細化包裝銷售;同時搭建冷鏈物流配送平臺,不斷提升宣漢車厘子知名度和影響力,增強與行業其他區域的比較優勢,真正做到產銷‘兩旺’。”丁小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