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黨組織把群眾的力量發動起來,以前我們認為的難題現在都不是問題了。”自年初福綿區在山底垌屯開展黨員干部和當地群眾“同吃住、同規劃、同建設”的“三同”實戰培訓以來,村民參與鄉村振興建設的熱情高漲,村黨支部書記陳明帥看著村子每天都在發生變化,感慨萬千。
近年來,福綿區堅持以黨建引領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通過探索“一引領三聚力”鄉村治理模式,創新設置“自然村黨組織+一團兩會”,引導村民群眾從鄉村建設“被動管理”向“主動治理、能夠治理”轉變,全域推進鄉村振興。
建強屯級黨支部
引領構建治理新格局
福綿區出臺了《大力推進自然村黨組織建設的實施方案》,按照網格化管理劃分原則,推動654個符合條件的自然村建立黨組織,村“兩委”干部擔任黨組織書記,并選派了17名福綿區級精干力量擔任“鄉村振興第一書記”,下沉自然村屯駐村指導開展工作。
該區制定了《自然村黨組織建設標準》,推行“星級化”管理,將黨組織引領群眾參與“三清三拆”作用明顯的14個自然村選樹為星級黨組織,讓各屯級黨組織干事有標準、有榜樣、有方向。各屯級黨支部紛紛發動鄉賢,帶頭示范引領,加強與企業黨支部聯系,號召30多家企業捐贈資金23.16萬元、物品折價4.02萬元助力鄉村振興。
在新橋社區秀嶺屯,60多歲的老黨員馮祖秀主動免費讓出自家的土地,給村里的群眾修建休閑步道,在村里傳為佳話。
組建顧問團
聚智聚力把脈鄉村振興
福綿區聘任19名專家組建了福綿區級“鄉村振興顧問團(專家團)”,與高校、各領域專家、本籍各設計師團隊加強合作,科學制定各村的鄉村發展規劃,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撐。同時,號召32名處級、345名科級黨員干部回到原籍村,組建起123個“鄉村振興顧問團”,顧問團采取定期走訪、研討等方式,加強與村屯群眾的溝通聯系,使他們在外任職所看、所思、所想轉化為建設美好家鄉的智慧力量。
今年清明節,顧問團召集當地黨員領導干部和村民,開展本村規劃建設。“黨員干部走在前作表率,群眾就有主心骨。”樟木鎮羅沖村“鄉村振興顧問團”副團長陳家芳回到老家后,和村里的黨員群眾一起探討家鄉未來的發展規劃。
“為自己的家鄉做工作,為村民建造宜居環境,雖然很辛苦,但每天都干勁十足。”福綿鎮鎮石村村“兩委”干部梁朝春說。
組建理事會
夯實鄉村自治基礎
福綿區廣泛動員農民群眾組建鄉村振興理事會,村民自主建設家鄉的熱情持續高漲,1000多個鄉村振興理事會如雨后春筍般成立,各農村黨員、農經社長、經濟能人等通過法定程序進入理事會,2094名群眾威望高、組織能力強、鄉村情懷深的農村黨員成為理事會會員。理事會會員積極帶領廣大村民積極參與鄉村風貌改造、鄉風文明建設等工作。今年以來,這些理事會發動群眾積極捐款3146.12萬元,群眾義務投工投勞“三清三拆”30萬人次,清拆破舊房屋28萬多平方米,清拆完成率達92%。
在成均鎮丹竹村小垌屯,鄉村振興理事會的黨員組織村民采取“公司+農戶”模式,發展起占地達3500多畝的種蛙養殖、中草藥種植和農家休閑等特色產業,群眾在這片屬于自己的“希望的田野”上收獲夢想。
組建監事會
聚監督力量保權利
按照“有監事人員、有監事場所、有監事規則、有管理機制”“四有”標準,福綿區規范化建設屯級村民監事會,并配套建設“村屯監事站”。村民監事會成員從片區黨員、村務商議團成員和村民代表中產生,引導農村黨員擔任監事會會長,并確保每個監事會中黨員人數不少于1名。
凡涉及村中重大事項,村民監事會均按照“五議一執行”程序,派人列席行政村“兩委”和理事會會議。今年以來,福綿區共討論重大項目160余項,涉及項目資金1500多萬元,營造黨群議事、民事聽證、百姓說事的鄉村治理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