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不姓三,因排行老三,登記戶口時,家人隨口說的這三個字,成了伴隨我很長時間的名字。我在薛家洼40平方米的漁船上生活了幾十年,上街買菜坐公交來回要兩個多小時,子女上學、看病都是難題。原來我們停船的地方有條小河,每年都有污水流下來,江邊上的小魚都死了好多。2019年5月,我響應國家政策號召上了岸,家里5條漁船被拆解,獲補助24.1萬元,政府協調讓我們以成本價買了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政府還為我們提供了保險。現在好了,水清了,風景也漂亮了,看到這么美麗的長江,我們不捕魚也高興。”馬鞍山市退捕上岸漁民“三姑娘”(上岸后改名為陳蘭香)的宣講一開頭就吸引了當地農民群眾的興趣。原來,馬鞍山市結合鄉村振興工作,成立退捕漁民、“五老”人員宣講隊,宣傳長江大保護的“馬鞍山實踐”及三姑娘“上岸記”“改名記”“創業記”等系列故事,推出“看美麗鄉村”“看產業發展”“看長江生態”等一系列宣講活動,通過“曬幸福生活”、線上線下互動,講好黨的政策給農民群眾生產生活帶來的可喜變化。
宣講下鄉鎮重在內容,形式不拘一格。宣城市宣州區寒亭鎮的宣講員們走進村組農家、坐在田間地頭,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家鄉的巨大變化、國家的快速發展,讓講理論、說政策變成了一件村民習以為常又喜聞樂見的事情。在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內,老黨員姚旭東為村民深情講述新中國70多年走過的奮斗歷程。姚旭東是寒亭鎮仁和志愿服務隊的理論宣講員,做了30多年基層司法工作,對農村感情尤其深厚。說到農村的變化,姚旭東言語真切:“幾十年也就是彈指間,寒亭從當年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變成了現在的文明鄉鎮、美麗鄉村。這是時代的功績!”種糧大戶李國強是該鎮典型的致富帶頭人,談起水稻種植滔滔不絕,他把宣講場地直接搬到了“田間地頭”:通過講述自己從上繳“農業稅”年代到如今的“農補”年代一路走來親身經歷的變化,深刻反映了當地三農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表達了自己對黨和國家的深切感恩之情,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同時也流露出自己奮斗“十四五”、奮進新征程的堅定信心。在通津村為村民上課的是致富帶頭人李久平,李久平是村里的百姓宣講員也是村里綠品葡萄園的負責人。“我準備給大家講講我的創業經歷,講講葡萄種植技術,結合現在的農業政策講講我對現代農業的理解。”李久平拿著自己的種植筆記在自家的葡萄園里給村民上起了農技課。這些來自基層的宣講員講得聲情并茂,農民群眾更是聽得津津有味。“宣講員的鄉音土話說到我們農民的心坎里。這樣的宣講‘有聽頭’‘有學頭’!”當地老百姓紛紛感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