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菜。春節期間,在江西華業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玻璃鋼溫室大棚里,謝競雯仍在“打理”著圣女果,她特別喜歡在公司溫暖明亮的玻璃大棚內待著。
今年25歲的謝競雯,2017年大學畢業后,就來到父親創辦的現代農業基地工作。公司是一家以現代農業種養、旅游觀光、人工智能為一體的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達8000萬元。
大棚內的紅色、黃色、紫色圣女果已經熟透,工人們正忙著采摘。謝競雯說,大棚內種的甜菜、圣女果、水果黃瓜,養的紅鯉魚、鮰魚,是利用無土栽培、魚菜共生等技術種養,實現了環保化、生態化、高產化。
“水培蔬菜一年能收七八季,圣女果能賣二三十塊錢一斤。干活手不沾土,有機農產品效益又高,我深深愛上了現代農業!”謝競雯說
一條魚。在鷹潭市余江區宏鑫特種水產養殖有限公司,30多歲的陳翠云捧起一袋鮮紅的泥鰍,像“寶貝”一樣展示給參觀者。這是他精心篩選、培育的觀賞泥鰍新品種,最高市價曾賣到13元一條。
陳翠云初中畢業后,2007年回到家鄉養泥鰍。4年前,他在瞄準市場空白,針對寵物市場養殖泥鰍苗,為寵物提供食物,并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每天的網上銷售額在10萬元以上。
他拿起一小袋注滿氧氣的泥鰍苗說:“別小看這個不起眼的包裝袋,我經過幾千次試驗才解決技術難題,已獲得8項技術專利,可以使泥鰍苗保存3至4天。即使一名成年人踩上去,塑料袋也不會破裂,完全滿足快遞要求!”
目前,他正在開展技術攻關,爭取讓保存期延長到半個月以上,市場前景將更為可觀。通過進軍寵物食物市場、培育觀賞泥鰍,宏鑫公司每年的銷售收入達3000萬元。陳翠云說:“傳統農業掙錢難,風險大,只有面向市場,尋找盲點,才能找到農業利潤點。”
一粒米。高安市29歲農村小伙丁旦,2015年從英國利物浦大學留學畢業后,返回老家高安市石腦鎮種水稻和經營糧食加工。
丁旦說:“現代農業必定是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高效農業。”他招收了9名“90后”組建了自己的農機團隊,先后購入旋耕機、插秧機、收割機、無人植保機,全程機械化種糧。
他還在當地首創了一套種田組織管理模式,并給它取名叫“田管家”。“田管家”是一種分級管理模式,土地流轉以后,合作社分區域委派“總管家”,“總管家”再在區域內根據情況選拔村、組“小管家”。
經過幾年發展,丁旦經營的盛發糧油公司流轉土地及訂單農業總面積已達5.9萬畝,大米加工銷售年產值達4億元。丁旦沒有就此止步,他開始在高安米嶺基地挖掘貢米歷史提升品牌附加值;在汪家、筠陽周邊基地依托便利交通,朝著農耕文化教育方向發展;在一些偏遠地區嘗試做眾籌基地,讓城市消費人群“認領”農田;針對城市25-35歲的女性消費群體做產品策劃,主推一款以“家文化,愛心與陪伴”為主題的高端大米產品……
丁旦說:“只有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現代農業,才能讓傳統農業擺脫‘靠天吃飯’的困境,讓年輕人留在鄉村,愛上務農,這就是鄉村振興的密碼!”
為扶持現代農業發展,吸引年輕人投身農業,2020年江西及時出臺了“鄉村產業振興十八條”等政策,目前已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4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291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107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