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當好這個村干部,讓群眾信服,趙躍芳嚴格要求自己,腳踏實地干事,她走訪了全村746戶人家,收集整理100多條意見建議,厚厚的民情日記成為她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的“底氣”。
2017年遇特大暴雨,箐田、籠樹箐、營盤山三個組發生不同程度的泥石流滑坡,涉及30多戶人家的生命財產安全。趙躍芳第一時間報告鄉黨委、政府后,立即前往災區組織群眾搶險自救。確保群眾安全后,她卻累得癱坐在地上。她說:“群眾無險,我就無憂。”
為了發展產業讓脫貧有支撐,趙躍芳可謂是說破了嘴、跑痛了腿。馬臺村確立了以茶葉產業為主導的特色優勢產業,堅果、竹筍、紅薯、果蔬等種植業及養殖業為輔的產業發展思路。目前,馬臺村已發展茶葉5060畝、核桃4969畝、芭蕉芋2664畝、甜筍1630多畝、火龍果1500多畝、玫瑰茄200多畝。
為了讓產業根基更穩,趙躍芳還牽頭組織建立了亞豐農民專業合作社,探索“支部+合作社+企業+社員”的新模式,鼓勵當地有實力的合作社掛大靠強;牽頭組織10余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臨滄裕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嫁接,保障群眾芭蕉芋的價格,引導百余名青年為合作社發展服務,促使200多名困難群眾及留守婦女到合作社務工。
這些年來,村里的事務太多,為了公家的事,有時她顧不上家,丈夫、母親住院她沒能陪護,撇不下心里的內疚,她會在夜里十一二點工作忙完后趕到醫院,第二天凌晨五六點又趕回村。親人們時有埋怨,“鐵骨柔情”的趙躍芳有時也會潸然淚下,但她說自己從未有過懊悔。
在趙躍芳的努力下,現在全村746戶3029人走出貧困過上了好日子。她也先后榮獲省級“三八紅旗手”、全區優秀共產黨員、優秀人大代表、全國三八紅旗手、云南省“扶貧好村官”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