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鐘金良承包的400畝田地收獲40萬斤糧食,預計能有60萬元產值,“新增了200畝耕地,產值比之前高出一倍。”
鐘金良新承包的這200畝耕地,之前是一片廢舊廠房,鎮政府投資2000多萬元進行建設用地復墾,并完善了農耕路網和溝渠建設。這塊地去年5月通過驗收,后來又經由公開招投標,被鐘金良承包下來。
“200畝耕地的使用期限是5年,每畝年租金1200元。”鐘金良介紹,根據糧食生產功能區政策,他能拿到每畝400元的補助,算下來每畝租金實際只要800元。眼下,這塊地已成為增產增收的“主力田”。
嘗到甜頭,鐘金良在去年底又承包了村里一塊130畝的耕地。這塊地曾是一片苗木地,經過整治修復轉為糧田,如今已種下小麥。“以前為擴大種植面積犯難,現在可以鉚足勁好好干了。”鐘金良說。
鐘金良的收獲,得益于蕭山區持續實施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我們通過建設用地復墾、耕地提質改造等,增加耕地面積并提升質量,有效促進糧食生產功能區整治修復。”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蕭山分局局長俞國雄說,“截至2020年底,全區共有241個村啟動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作,實施建設用地復墾3560畝,耕地提質改造36360畝,預計可增加糧食產能300多萬公斤。”
不僅如此,蕭山區自2010年起試點基本農田保護補償機制,并于2016年全面實施耕地保護補償,目前已累計發放村級組織保護耕地以獎代補資金、農戶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等各類補償資金近3億元。
“通過提高村級組織補償標準,擴大補償范圍,我們不斷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今年起全區預計有117個村每年可獲50萬元以上補償,全區擁有集體耕地的400多個村社和23個鎮、街道、農場都能享受獎補政策。”俞國雄說。
經過10年探索,蕭山區已逐步建立起“區、鎮、村”三級耕地保護制度。得益于好政策,鐘金良今年用補償款購置了一批新農機,打算大干一場,“插秧機和植保無人機都是新買的。生產效率提高了,相信收成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