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調研和考察,她發現宿安鄉有很多項目可以做大做強,比如七彩山雞養殖、有機西葫蘆種植、烏蘇里貉養殖等等,最終她瞄準生鮮水果項目,就是現在她發展的“冷棚葡萄套種項目”。這個項目投入成本小,不破壞地表層,最重要的風險也小,可謂“穩”。緊靠村莊,臨近水源,土質合適,各方面條件均符合,可謂“細”;見效快,只要跟緊管理,一年回本,可謂“惠”。于是她聯系“盟友”,團結起想要干事,敢于干事的農村青年一起查找地塊,協商承包,邀請技術工人,預定肥料、支架、鋼絲等等材料。項目實施過程中,中午休息時累得躺在帆布包上2分鐘就打起鼾。為滿足大家對地塊大小的要求,她還鉆進還未收割的玉米地里,丈量地塊,計算畝數,調整分配,真是費了一番功夫。如今,大棚里已是瓜果飄香,綠意盎然。盡管創業充滿艱辛,但她帶領村民致富的腳步卻更加堅實。
創辦“鄉土村官”電商公益扶貧團隊,開展全方位服務。2015年5月份,面對市場行情的不盡人意,董思寒沒有氣餒,她敏銳的看到大家都利用微店淘寶等網絡工具賣產品后受到啟發,連夜跟大家坐在一起認真地做市場分析,商量能不能用電商賣甜瓜;經過討論后,團隊一致通過,他們立即分成關聯性小組,分頭行動,聯系商家,簽訂合同,開辟網上銷售渠道,在微信上紅紅火火的賣起了甜瓜。一個月的時間甜瓜不僅全部售罄,而且創造了單日銷售甜瓜3000斤的記錄。
嘗到了電子商務的甜頭后,董思寒就想著讓更多的農民朋受益,在她的積極建議下,宿安鄉黨委政府設立了農村黨員干部電子商務培訓基地,搭建了學習平臺,聘請電商專家,傳授專業知識,小董每天忙活著記錄問題,邀請專家,現在基地里每天都匯集著學習的農村青年,目前已經舉辦了10期培訓。為更好的帶動宿安電商的發展,同時也為幫助農民把種的、養的、做的特產賣出去,她還積極聯系青年才俊,組辦了“鄉土村官電商公益服務團隊”。開通了淘寶、買賣惠、選村品、隨你購等多個平臺的網店,不光賣甜瓜,還賣笨雞蛋、鵝蛋、葡萄、手工編織藤椅……各種農產品、手工藝品。年輕人都支持她加入她的團隊,團隊有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學生及青年志愿者等等,到現在電商服務團隊已經發展到108人,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的電商扶貧小分隊。
走出“互聯網+農土產品+扶貧”的好路子。“鄉土村官”還將農村電商與扶貧工作接合起來,重點挖掘和推廣扶貧項目產品和貧困戶產品。目前已經與14戶貧困戶簽訂農產品供應合同,幫助他們在網上銷售農副產品;并且找到貧困戶中有一定電腦知識的年輕人,將開店、銷售等電商知識教給他們,邀請他們參觀電商培訓基地產品展廳選取產品,進行網上售賣,讓貧困戶守著一臺電腦就能賺錢;他們還與村莊精準扶貧小組進行了溝通,對西辛村、邢仙龍村等發展葡萄、紫薯套種的扶貧小組及貧困戶將進行長期合作,幫助扶貧小組將產品利用網絡銷售平臺銷售,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最終幫助貧困戶脫貧。
董思寒跟團隊,一起去甜瓜棚摘甜瓜,教給團隊成員如何辨識瓜品,用相機記錄甜小寶的成長,最美好的文字寫下她與甜小寶的故事,選擇最精美最合適的包裝“打扮”小甜瓜。她用女性特有的溫柔呵護著這些產品,讓她插上電商的翅膀,飛向全國各地。她領辦創辦的鄉土村官團隊以電商為切入點,以公益為立足點。目的是幫助農民銷售產品、帶動農村電商發展、推動農業結構調整,促進宿安鄉乃至全縣電子商務的發展。?
經常有人問董思寒,“你們大學生村官肯定呆不住吧?”面對這樣“肯定”的疑問,她總是笑著說:“俺土生土長的臨邑人,就在這兒扎根子了。”其實她也喜歡大都市的繁華和多彩,但是村民洋溢在嘴角的幸福和滿足,讓她在農村深深扎下根來,她常借用艾青的一句話: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愛這土地愛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