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綿綿,澆綠了修水縣雙井村的山岡,也澆出了雙井綠茶的嫩芽。在這淅淅瀝瀝的日子里,村民們的心情似乎格外的好,他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談論著今年茶葉的收成,講著那個帶著大家種茶致富的大學生“村官”吳靜俊的故事。
回鄉
2009年6月的一個晚上,在杭州工作的吳靜俊從網上得知九江已開始選聘第二批大學生“村官”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從事農業工作是他的一大愿望,上大學時就夢想自己能回到家鄉,開辟一個大農場。此時,他已在杭州工作一年有余,工作環境和條件較為優越,到底是繼續留在杭州工作,還是參加“村官”選聘、回到家鄉追尋夢想?他毅然作出抉擇:辭職回鄉參加大學生“村官”選聘。
2009年9月初,吳靜俊被分配到修水縣杭口鎮雙井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雙井村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宋代“詩書雙絕”黃庭堅的家鄉。自踏進雙井這塊神圣土地的第一天起,吳靜俊即倍感榮幸,同時深感責任重大。
調研
在調查走訪中,吳靜俊發現村里的經濟十分困難,欠下99.8萬元的債務,村部辦公擠在村小學借用的幾間小房子里。他不斷尋思:雙井村是千年歷史名茶“雙井綠”的源產地。如何用足資源,揚優成勢,改變目前雙井村“有特點無特色、有資源無產業”的現狀?吳靜俊陷入深深的思考。
此時,正值國家級茶樹良種繁育基地落戶雙井村,同時,全市正大力實施“一村一品”工程。兩個信息聚在一起讓吳靜俊眼前一亮,他立即向村里提出“依托資源優勢,在全村大力發展主導產業茶葉,做強‘雙井綠’品牌,帶動旅游業發展,實現富民興村”的建議,得到村黨支部書記的大力支持,村“兩委”隨即提出茶葉產業發展目標,制定實施辦法,明確獎勵措施,動員群眾“苦干一百天,擴茶一千畝”,在全村營造了濃厚的創業氛圍。
創業
創業之路并不平坦,很快,吳靜俊便發現了一些村民對擴種茶葉缺乏認識,有抵觸情緒,傳統的小農觀念揮之不去,一度使產業發展停滯不前。為消除群眾疑慮,堅定信心,吳靜俊個人帶頭投資5萬多元,承包了60畝土地開發茶園,使絕大多數村民認同發展茶葉主導產業。群眾工作做好了,又面臨土地流轉問題。在與各組組長、黨員溝通后,吳靜俊建議,村里在開展土地流轉工作中,先由各組按土地類別核實面積,協商確定各類土地流轉租金,統一流轉給村委會,然后再由村委會流轉給承包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不到兩個月時間就完成了1000畝土地的流轉工作。
進入12月份后,全村掀起了茶葉種植的熱潮,每天都有上百人冒著嚴寒在荒山、荒地、田地間種植茶葉,有效解決了年底農村勞動力閑置問題,創造了收入,村民每人每天可以拿到40∽50元的工資。到12月底,全村完成茶葉種植1000多畝,圓滿完成了預定目標。通過一年多的撫育管理,現在絕大部分茶園長勢良好。進入盛產期后,參照修水縣其他茶農收益情況,每畝可達3000∽10000元,屆時全村茶產業年產值將達600萬元以上。吳靜俊對村民們說:“茶產業的發展還將帶動旅游業發展,吸引更多的游客來雙井旅游,旅游業又可促進茶業發展,有利于做大做強‘雙井綠’品牌。”他的眼中滿是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