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富不富,關鍵在支部;支部行不行,要看帶頭人。”2007年初,棗陽市把“大學生村官”培養工程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龍頭工程”。經過篩選,133名村“兩委”班子成員、科技致富能手、復退軍人、回鄉高中畢業生等被錄取,成為棗陽市首批“大學生村官”。
4年間,“大學生村官”在新農村建設中率先創業,成為帶領當地群眾致富的生力軍,這一現象在棗陽上下引起極大關注。
趙德鳳:歷經磨難勇創業
為讓“大學生村官”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棗陽市委多次從華中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請來專家授課。
王城鎮“大學生村官”趙德鳳經過學習、思考,決定依托本地優勢,創辦棉花加工廠,她用房產作抵押從銀行貸款30萬元,又勸說哥嫂與自己合伙投資50萬元,創辦杜灣村雙輪棉業公司。由于技術不成熟、經驗不足等原因,當年虧損10多萬元,哥嫂撤走了投資。
趙德鳳冷靜分析失利原因,暫停了工廠業務,到其他優秀棉花加工企業當了一名普通工人,學習加工技術和管理方法,又請能人到廠里現場傳授技術。在收購大忙季節,她從產品的收購、加工、包裝到銷售等每個環節親自把關。
憑著吃苦耐勞精神,短短兩年時間,趙德鳳不但收回投資成本,還盈利30萬元。
像趙德鳳一樣,棗陽市133名“大學生村官”中,有近80人選擇創業,其中47人創業成功,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致富能手。
褚學喜:帶領群眾奔富路
11月12日一大早,劉升鎮趙老灣村“大學生村官”黨支部書記褚學喜請來技術員,為養豬技術培訓班講解生豬防疫知識。
“今年已舉辦11期,培訓500多人,附近的養豬大戶全來了。”褚學喜高興地說。
褚學喜三年前選擇養豬。外出學藝,每到一處,都要到豬肉市場和肉食品加工企業調研考察,光筆記就記了3本。學成歸來后,他買回100頭本地品種仔豬飼養,花了近5個月時間,終于全部出欄,雖然成活率達到100%,但除去成本,基本沒什么利潤。
2008年,褚學喜懷揣2萬元錢到河南省農科院學習飼養技術,并買回6頭新三元雜交瘦肉型公種豬、50頭仔豬和一大本資料,學習種豬交配技術和各種疾病防疫技術。到2008年底,他的養豬場所需仔豬全部實現自繁自養,并自己配制、加工混合飼料,降低飼養成本,提高養殖效益。當年出欄商品豬521頭,創產值40多萬元,獲純利近10萬元。
2009年起,褚學喜為鄉親們舉辦養豬技術培訓班,系統傳授專業知識。他與村“兩委”干部商議,由村里負責組織農戶參加學習,自己去請鎮獸醫站技術員前來講課,并親自擔任實習指導。就這樣,養豬技術培訓班已培訓農戶1500多人(次)。在他的帶動下,趙老灣村家家養豬,20多戶年收入超過5萬元。
據統計,棗陽市133名“大學生村官”中,僅有10人外出打工,其他人都選擇了留在家鄉。目前,已帶動6300多戶農民通過種植、養殖、加工走上了致富路。
邱曉發:“抱團”經營闖市場
鹿頭鎮松扒村“大學生村官”黨支部書記邱曉發種植優質高產“一邊倒”桃樹,可謂一波三折。
他從網上了解到適宜本地種植的“一邊倒”桃樹第二年即可掛果,產量高,果實大,技術管理相對簡單。邱曉發在自家地里種植10畝示范桃園,2008年春,眼見到了掛果季節,一場意外的冰雹,把桃樹的幼果打得七零八落。
在哪兒跌倒在哪兒爬起來。邱曉發重新選了10畝背風向陽的山坡地種植,如饑似渴地學習種植技術,每一個關鍵環節,都請技術員到地頭現場指導。2009年,桃園每畝收7000元。
邱曉發牽頭成立了“松扒村一邊倒桃樹種植合作社”,吸納全村桃農為社員,免費培訓社員種植技術,并采用“協會+農戶”的經營模式,與農戶簽訂協議,保護性地進行商品桃收購。全村的桃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價格由合作社統一對外銷售。合作社先后與廣東、武漢、鄭州等地客商簽訂收購協議,每年桃子還沒成熟,就已經“名花有主”,且價格每斤高于本地市場一角錢左右,農戶每畝可增收600元—800元。目前已帶動全村200多戶農民發展桃樹種植面積2000畝。
目前,棗陽已有27名“大學生村官”帶頭創辦各種類型的經濟合作組織,帶領鄉親們一起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