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省宿遷泗洪縣峰山鄉,我們見到了大學生“村官”秦樹峰。在他自己承包的40畝種植地里,這位高高瘦瘦的小伙子一邊小心采摘著菊花,一邊講起了他和杭白菊的不解情緣。
2007年7月,畢業于南京三江學院電子信息專業的秦樹峰,帶著美好的愿望成為全省1011名大學生“村官”中的一員,來到了有“宿遷青藏高原”之稱的當地最貧瘠的峰山鄉。“當老師動員同學報名應聘‘村官’時,八十幾個人只有我一個人舉手了,那時候周圍同學都開玩笑說,你真要去當‘村官’啊?那以后不要忙死了,哪家的豬死了,哪家的雞飛了都要來找你了哦!”家人對他的選擇也頗為不解。秦樹峰的父親經營著一家小廠,做棉花加工和蠶繭加工生意,希望他能回去接班。“我知道他們都是好意,但我對自己的選擇不后悔。”
不過,剛來的時候,秦樹峰還是有一種強烈的無助感。由于丘陵眾多,當地農民每年只能種一季小麥、一季黃豆,每畝地年收入500元,生活水平極為低下。面對著連草都長不壯的沙地和留守的婦女、兒童和老人,秦樹峰感到了身上肩負的重擔。
艱難的創業就此開始了。最先,他選擇了種植西瓜。在沒有資金來源的情況下,三江學院給了他寶貴的“第一桶金”,再加上當地政府的補助和各方同學的支持,他種植了50畝西瓜,一季凈賺4萬元。但西瓜畢竟種植要求比較高,如何讓村民更快地致富?秦樹峰重新開始思索未來的路。
偶然的機會,秦樹峰想起了老家種植的杭白菊,“很多家鄉人種植菊花都發了財,杭白菊可以入藥,也可以泡茶,是一種較容易種植的經濟作物;而鹽城和宿遷的土壤應該差不了太多”。很快,秦樹峰從老家請來了專家對土壤進行論證,而論證的結果不出所料,兩地的土壤條件極為接近。興奮的他立刻從老家一次性購買了可種一百多畝地的杭白菊苗。之后,便一門心思鉆了進去,每天看書找資料到很晚,并不斷地與有經驗的人溝通學習,周圍的村民都說他“著了魔”。
創業之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去年的花期,汛情過猛,地下積了許多雨水,因為經驗不足,他種植的50畝菊花都被雨水沖走了。當把那些死掉的菊花連根拔起,看到根已經全部腐爛,平日堅強的小伙子再也忍不住了,淚水嘩嘩地流了出來,“為了這些菊花,四點鐘就要起床照料,好不容易可以看到成果了,它們卻都死了,揪心地疼。”帶著死去的菊花,秦樹峰四處求醫。“后來給菊花用了很多藥,一些菊花成活了,當季畝產1500斤,凈賺4萬多元,總算沒有白忙活。”
在秦樹峰的成功示范下,村里人開始積極響應。本村的一個老板一次性就收走了他一百多畝地的菊花,并和“王老吉”成功簽約;隨著市場逐漸擴大,秦樹峰也變得越來越忙碌。“現在我請了2個加工工人,8個采摘工,平時4個人維護,對于留守在農村的婦女來說,她們平時可以做做兼職,還可以在我這邊學習怎么種植,這樣今后她們就可以自己種菊花,這可比她們的一季小麥、一季黃豆要賺得多上幾倍。”
問及秦樹峰今后的打算,他很坦然,“現在我在這個村子已經找到了愛人,她也是個‘村官’,孩子都7個月大了,我現在已經完全習慣了這兒的生活,并且愛上了這塊土地。我想再在這里生活10年,看看自己能把這個村子改造成什么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