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泗陽縣王集鎮徐渡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會副主任,宿遷市春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總經理、黨支部書記——你絕對想不到這一大串的頭銜竟然都是同屬于一個25歲的毛頭小伙子。這個小伙子叫張清,畢業于南京林業大學,是江蘇省委選聘的第一批到村任職大學生。
大學生創業缺什么?缺資金、缺技術、缺經驗……一句話,什么都缺。缺乏條件怎么辦?泗陽縣王集鎮大學生村官創業園給出了答案:集體抱團創業,采取“大學生村官+能人大戶+貧困戶+基地+專業合作社”運作模式。
而這個模式的發明人就是張清他們一群剛走出大學校門,急于創業富民的一群小伙子。
想干就有機遇,真敢才有出路。2008年5月,在上級市縣組織部門和鎮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一個集種植、養殖于一體的春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泗陽縣王集鎮成功掛牌,這是全國第一個由14名大學生“村官”集體投資、建設、經營、受益的創業園。創業園規劃建設面積500畝,主要有食用菌栽培、綠色果蔬套作、畜禽養殖等高效農業產業項目。先期啟動建設300畝,分別為100畝高架食用菌大棚;150畝果蔬套作項目;50畝肉牛養殖項目,總投資500萬元。
采訪張清時,正值星期天,沒有上班的張清,一身勞動服,穿著膠靴,正在運送牛糞。為什么一開始創業就搞了這多?記者拋出了第一個問題。張清一邊勞動,一邊給我們談起了他的思路:我們選擇的這些項目通過充分論證的,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有機體:牛糞作食用菌生產的營養料,食用菌的下腳料又循環用于無公害果蔬種植,可以形成一個獨具特色的高效農業生態產業鏈。
作為一名“村官”,怎么克服創業和村務管理上的時間沖突呢?記者緊接著拋出立刻第二個問題。“那就擠時間吧,我們一般早上5點就起床了,干3小時的活,8點去村里上班。要緊的事情,我們就放在晚上商量。平時我們雇傭了村里的幾個貧困戶幫我們”,張清笑著說,“也等于解決了部分村民就業了。”
“這么臟的活,你能受得了嗎?“創業都是艱難的,怕吃苦就不要談創業。”談起這個問題,張清顯得很輕松。采訪中,記者了解到,2008年5月,張清在家人的要求下參加了縣事業單位招考,榮幸的被縣農林局錄用,但創業的熱情讓他毅然選擇了放棄進機關工作的機會。
作為村官創業,張清他們不僅僅只顧著自己的收獲,還要想盡一切辦法讓百姓得實惠。他們除了利用創業園不為村里年收入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群體提供就業崗位外,還以創業園為實訓基地,傳播農村實用技術,帶動鼓勵村民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