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曾經都是知青,上個世紀70年代響應黨中央、毛主席的號召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他們懷著一腔激情到廣闊天地里去實現青春夢想,殊不知激情燃盡,青春耗盡。他們并沒有闖進改天換地的理想殿堂,而是帶著‘傷痛’和遺憾走進了天命之年。如今,我已經大學畢業,是一名新生代真正的知識青年,我要繼承父志,再次回鄉創業,我感到農村確實天地寬闊,可以展抱負”。最近大學畢業回鄉從事養殖業杜健在談到回鄉創業感想時興奮地說。
杜健說:“我是學農業的,要想發揮專業特長,實現自己的抱負,就是要到農村來,城市不是我施展抱負的空間。過去我覺得父母一生碌碌無為,沒有大的作為,但他們樸實、耐勞的精神卻讓我知道了如何腳踏實地的實現人生的價值,如果每個大學生都向往大城市,都好高騖遠都去外出打工,他們將是一種資源的浪費,農村將變成荒蕪。”
據了解,近幾年來尼勒克縣每年都有700人以上考上大中專院校,每年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畢業生回鄉,僅有極個別的考取公務員或教師,大多數人都走向了自主創業之路。目前,全縣共有2700多名大中專畢業在農村從事種植、養殖業和個體商業經營,有50多人走向了村官崗位,在農村這個大舞臺展示著自己的才華,為夢想拼搏著,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有生力量。
新疆大學畢業的王磊,在縣城開了家皮鞋美容店,他說:“大學生開店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有的名牌大學畢業以后就在街上擦皮鞋,還有的賣大肉當屠夫,后來他們都逐步做大了生意,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我開個小店,自己當老板,好歹自己說了算。總比打工好些”。
今年52歲的老知青馬坤說:“現在的知青和我們當初不一樣,當年我們是響應號召去的是被動的,現在他們是主動到農村創業的,我們當年很無奈不去不行,說是知青其實大都是十六、七大初中生,算不上有知識的青年,到農村就是下放當社員”。
誠然,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大批的城市青年在毛主席的號召下,涌向了農村這個廣闊天地,他們都是激情澎湃,也有不少是被迫無奈。在這個廣闊天地里,他們沒能實現改天換地的夙愿,卻減輕了城市壓力,讓政府渡過了難關。他們以時代背景作紙,用青春和激情作筆,蘸著忍辱負重和親人分離的苦痛,書寫了一部悲傖的傷痕文學和永雋的史詩。
時代背景的不同,青春的色彩就不同。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他們注定要泯滅理想和青春,當今時代大批的知識青年再度涌向農村,他們不僅懷著夢想、激情,更懷有現代化的科技知識和先進的創業理念,重要的是黨的優裕政策做依托。現在尼勒克縣有數千名知青在各條戰線正大顯身手,用激情和知識編制自己的夢想,為新農村建設貢獻力量。隨著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人們受教育的程度越來越高,會有更多的大學生到農村去創業,新農村建設的步伐也會越來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