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政府部門聯系,了解丹參栽種情況
團隊成員和集鳳鎮政府部門聯系,約見了李副鎮長、陳主任,了解當地丹參栽種情況。據李副鎮長與陳主任介紹,他們當地芍藥種植約1.5萬畝、丹參5千畝。這里丹參分為大葉的丹參和小葉的丹參,大葉的丹參長的根更粗,容易出特級丹參;小葉的丹參,抗病能力更強,如果種植得好也可以出特級。為了提高收益,現在還在考慮丹參和玉米套種,目前種了一些,距離和間隔合適就都能夠正常生長,效果良好。
然而,當地在丹參種植上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勞動力不足,年輕人都出去打過,留在當地種植丹參的都是一些老年人,這樣種植效率不太高;其次,當地目前在推廣一新的丹參苗,長得很好收成也高,但是苗價較貴,想的是如果能夠把苗價壓下來,就能推給所有農戶,促進增產增收。
參觀專業合作社,考察丹參試驗田
團隊成員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中江慈百康中藥材專業合作社,了解到工作內容為分揀切片的大小并且進行分類存放。團隊成員發現大多工作者都為老年人,陳主任解釋道:一般都是老年人在干這些活,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并且老年人就算再麻利一天工作下來也干不了多少,所以效率比較低下。除此之外,團隊成員對試驗田丹參種植情況進行了考察,當地部門人員說:這批丹參長勢良好,后續可以進行推廣,但是如何推廣也是他們在思考的問題。
查看產業園區,了解研究方向
為了了解地道中藥材的研究方向,團隊成員到達了石泉鄉道地中藥材產業園區進行了種質創新與育種,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和有效成分生物活性研究。
除此之外,團隊成員對地道中藥材的選育成果進行了總結:首先是川丹參1號,它的品種特性是適應性強,產量高、藥材上級率高、品質好,抗病性強,其中丹參酮IIA含量0.24%,丹酚酸B是5.11%。其次是丹參2號,丹參2號對丹參常見病蟲害根腐病、缺鐵病等表現為低感。其中,丹參酮IIA、隱丹參酮、丹參酮I總含量為0.26%,丹酚酸B含量為7.24%。接著是川芍1號,“川芍1號”種植三年芍藥苷含量為2.87%,平均鮮產2516.71公斤/畝,比對照增產18.35%,對灰霉病表現為中抗。最后是川芍2號,“川芍2號”種植三年芍藥苷含量為3.39%,平均鮮產2371.65公斤/畝,對比照(中江本地混雜群體)增產11.53%,對根腐病表現為低感,對灰霉病表現為中抗。
參觀齊遠生態農場,了解雞的養殖情況
實踐團隊來到了齊遠生態農場放養基地,四川農業大學的相關專業畢業生在該農場中負責管理與開展研究。相關管理人員介紹,該基地采用棚中養雞和林下養雞相結合的方式。
林下養雞是我國傳統的養雞方式,可降低飼養成本,提高雞肉品質,并且雞的糞便也可為草木提供養料,形成有效的循環。觀察發現,雞都佩戴了眼鏡,這是為了防止雞互相爭斗,還能避免在進食時啄傷眼睛的風險。現在的雞棚都有現代化自動化的給水和進食管道,但因為養殖密度大和活動范圍受限,容易影響雞的健康和生長發育。該農場還能結合中江當地特色進行創新,將丹參的加工廢料等適當添加到雞飼料中,一定程度提高了雞的產蛋率和抗病能力。中藥能否添加到飼料中來代替某些不合適的抗生素,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強國必先強農,本次實踐對丹參的栽種、加工、試驗田和丹參雞的養殖情況幾個方面進行了調研,了解到丹參種植最大的問題就是勞動力不足,鄉村青壯年人口流失嚴重,且農戶對丹參患病問題的解決方法不了解,丹參雞及其產蛋因價格貴和消費者對其營養不了解導致難以大范圍暢銷,對這對解決三農問題,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思考。實踐團隊還參觀了中藥材產業園區,其進行了種質創新與育種。團隊隊長張雪同學表示: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一粒種子,連著“國之大者”,關系到糧食安全主動權。作為農業學子應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積極投身鄉村實踐,為農戶解難題、辦實事,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