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研究生開題報告范文
一、立論依據
1.研究意義
從研究對象的選擇來看,廢名不僅是現代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小說家和詩人,而且是重要的新詩理論家。他的新詩理論主要體現在上個世紀三十及四十年代在北大講授新詩的講稿及《新詩問答》上。廢名以新詩與舊詩的對照為方法,以新詩的歷時發展為線索,通過對具體詩作的選講闡述了自己對新詩發展的獨特意見。他的詩論在新詩批評史和新詩理論建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雖然研究者注意到了廢名新詩理論的價值,但具體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對詩論主張的闡釋和理論來源的研究上,對廢名詩論總體上把握的嘗試相對較少,甚至對廢名基本詩學主張還有誤讀之處。廢名新詩理論研究中還有著相當的可發掘空間。
從論文切入角度來看,本文選擇以"新詩要有詩的內容,散文的形式"展開對廢名詩論的論述及特征意義的探尋。一方面,"詩的內容,散文的形式"是廢名新詩理論的最核心最基本的內容,通過這一命題的研究,我們可以更全面的把握廢名新詩理論。另一方面,目前研究者們并沒有對廢名這一新詩命題蘊含的意義做過全面的令人信服的解釋。從廢名本質對新詩的定義入手研究廢名詩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創新性。
2.研究現狀
平心而論,廢名的作品及理論都是相當難懂的。在八十年代以前,中國大陸對廢名的研究比較少。新時期的大陸的廢名研究也是發端于且側重于小說,廢名詩論受到人們的關注更是在詩作研究之后。
(1)基本介紹及闡釋研究
最初研究廢名詩論的文章集中出現在1988年至1992年間,主要有陳振國的《簡評廢名詩論》、潘頌德的《簡評廢名論詩》、《馮文炳的詩論》以及馮健男的《廢名談詩和小說》。這些文章著眼于對廢名詩論的大量引用和簡單介紹上。此時"詩的內容,散文的形式"已被當做廢名詩論的核心概念提出。而且詩的內容對作者情意的依賴及散文的形式對自由語言的要求已被研究者們所認識。
(2)與中國傳統詩歌(尤其是溫李)和現代派詩作及胡適詩論的關系研究
廢名詩論中對溫李及現代派的推重和欣賞也引起了孫玉石、張桃洲、張潔宇等研究者的重視。孫玉石在《對中國傳統詩的現代性呼喚--廢名關于新詩本質及其與傳統關系的思考》中認為廢名推重溫李,是因為從中發現了現代派詩人的美學追求,而廢名的《談新詩》是三、四十年代現代派詩人中存在的"晚唐詩熱"的一種理論上釋放。張桃洲(《重解廢名的新詩觀》)則認為廢名推崇溫李是因為他們天馬行空的亂寫體現出的"自由開闊的氣度"值得借鑒,而廢名之所以贊賞現代派,則是因為朦朧雅致的詩風暗合溫李的格調,及奇詭想象和敢于創新精神合乎廢名關于新詩要大膽構造的設想。盡管沒有具體闡述"當下"、"完全"所代表的含義,他提出的從"當下"和"完全'兩個方面把握"詩的內容"具有相當的啟發性。
(3)意義研究
廢名新詩理論所具有的特殊意義也逐漸被研究者們注意到。劉皓明從廢名對波德萊爾精神上的繼承及東方表現詩學的特殊性出發,認為廢名的表現觀具有捍衛表意的東方文字中心主義,對抗表音的西方語音中心主義的意義。西渡也高度評價了廢名在新詩理論史上的地位,他認為新詩理論的完成是由胡適、廢名、袁可嘉實現的。許霆稱廢名是"新詩現代品格的解說者"。
(4)綜合研究
值得一提的還有何奎、陳時君、張墨研的碩士論文,其中最有價值的當屬張墨研的碩士論文《廢名詩學研究》(2009年)。該文在將廢名詩作的細讀與詩論解讀結合的基礎上,對廢名詩學的價值進行整體性的把握。張墨研從"新詩的意義和策略"、"創作論與詩人身份"、"新詩的詩質"三個方面把握廢名新詩理論的內在邏輯,并將廢名詩論放在新詩發展的歷時背景中闡釋廢名詩學對于新詩本體建構的意義。
通過以上總結我們可以發現,關于廢名新詩理論的研究,國內的研究成果還是比較有限的。研究的不足和重復現象的使得空白點仍然存在,這也為本文提供了較大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3.附主要參考文獻
陳建軍:《廢名年譜》,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
郭濟訪:《夢的真實與美--廢名傳》,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年。
王光明:《現代漢詩的百年演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張桃洲:《現代漢語的詩性空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姜濤:《"新詩集"與中國新詩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劉繼業:《新詩的大眾化與純詩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潘頌德:《現代詩論40家》,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年。
王澤龍:《中國現代主義詩潮論》,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
龍泉明:《中國新詩流變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王珂:《百年新詩詩體建設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
楊匡漢:《中國新詩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呂進:《中國現代詩體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年。
「標簽: 碩士開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