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小說寫的是一個正在崩潰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歡離合的歷史,也反映了整個舊社會在面臨新思想時產生的變化。正如巴金說到他寫這部小說的動機,‚那十幾年的生活是一個多么可怕的夢魘!我讀著線裝書,坐在禮教的監牢里,眼看著許多人在那里面掙扎、受苦,沒有青春,沒有幸福,永遠做不必要的犧牲品,最后終于得著滅亡的命運。還不說我自己所身受到的痛苦!……那十幾年里面我已經用眼淚埋葬了不少的尸首,那些都是不必要的犧牲者,完全是被陳腐的封建道德、傳統觀念和兩三個人的一時的任性殺死的。我離開舊家庭,就像甩掉一個可怕的陰影,我沒有一點留戀。‛‚所以我要寫一部《家》來作為一代青年的呼吁。我要為過去那無數的無名的犧牲者‘喊冤’!我要從惡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我要寫這種家庭怎樣必然走上崩潰的路,走到它自己親手掘成的墳墓。我要寫包含在里面的傾軋、斗爭和悲劇。我要寫一些可愛的年輕的生命怎樣在那里面受苦、掙扎而終于不免滅亡。我最后還要寫一個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里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
小說里的‚家‛是一個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高老太爺是家里的權威,而小說的主人公是長房的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大哥覺新絕對順從、從不反抗,所以他一直活在痛苦之中。在他滿懷美好的幻想,前途一片光明之時,他父親給他安排了一門親事,他沒有反抗,從此失去了他心愛的梅表妹;后來父親給他安排了一個工作,他沒有反抗,從此斷送了自己的學業和前途。后來父親去世了,這一房的責任便落到了他身上,從此他用‚作揖主義‛‚無抵抗主義‛,用一張麻木的笑臉應付敷衍他的長輩們。然而這樣的順從并沒有給他帶來幸福,他的悲劇命運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可笑的是,這個悲劇的受害者又往往成為另一個悲劇的制造者的幫兇。在覺民被定親事后,他甚至勸說覺民順從這門親事,不要反抗。后來梅死了,在痛苦悲哀中死去,舊式婚姻就是這樣制造著一個個悲劇。更悲慘的是,因為眾人的迷信但覺新不敢反抗而把待生產的瑞鈺送到城外一個陰暗潮濕的屋子中,他的懦弱順從使他連自己的妻子都保護不了。最后,瑞鈺在生完孩子后悲慘死去了,瑞鈺成了封建迷信和毫無反抗的犧牲品,而覺新跌入了痛苦的深淵。但這并不意味著悲劇的結束,在這樣的家庭里,悲劇還會不斷的重演,‚這樣的‛覺新還要承受更多的痛苦。
老二覺民是一個進步的新青年。他不甘心做一個傀儡,他能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他和自己的表妹琴結下了真摯深刻的愛情,當他聽到老太爺給自己定了親事之后,他不顧阻力勇敢地反抗,他躲在同學黃存仁家中直到爺爺答應不提婚事他才回去。他用反抗爭取了自己的幸福,沒有制造出第二個‚覺新‛和‚梅表姐‛。
老三覺慧是思想最激進、反抗最熱烈的人。他腦中充滿了新思想,身上充滿了青春的激情。他貪婪地閱讀著《新青年》等新刊物;他參加請愿、參與罷課;他與一幫進步青年結成志同道合的朋友,積極參與《黎明周報》的工作。他討厭那個家,那個家對他而言就像是沙漠、像牢籠,他只能感到寂寞。尤其是當他心愛的丫鬟鳴鳳被逼跳湖自殺后,他更加痛恨這個家,更加厭倦這種生活。最后他終于選擇了離開這個家去走自己的新的道路。
這個四世同堂的家在和平的表面下其實充滿了斗爭,在面對戰爭大難臨頭之時就各自逃命,只顧某自己的安全了。不用說封建大家庭,就是現在的家庭,如果沒有真正的感情維系,那么斗爭又怎么能夠避免呢?我想起以前在電視上看到的因為遺產之爭而導致父子反目、手足相殘的故事,這怎能不令人寒心呢?
看看有多少女人成為了封建制度的犧牲品,以舊的倫理規范進入身體布滿了道路,不斷地哭泣,掙扎,最后落淚之后,我在一個新時代成長了多么幸運。否則,我怎么能忍受纏足的痛苦,如何站得更久,由父母包辦婚姻,更不用說縱向的順從和美德,“我將成為舊道德規范壓迫的受害者?”我無法想象。我是多么幸運,能活在新時代,擁有更多的權利和自由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所以當幸福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為什么不勇敢地去追求幸福呢?為什么我們不能打破束縛,走我們想走的路呢?我們是年輕的,不是畸形的,不是愚蠢的,我們應該給自己帶來快樂。是的,年輕人,為幸福而戰!
「標簽: 《家》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