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以“一對情侶江可可,許小萌去水咕嚕鄉水咕嚕村水咕嚕小學支教三個月”為主線,男生江可可是在國外長大的,在火車上信誓旦旦向女友保證一定陪她堅持完這三個月。由此可見,其支教之心不誠。而許則是懷著一顆赤誠之心下鄉來,實實在在想為鄉下孩子,想為農村做點事。
初觀此片,如一部喜劇片從頭到尾不乏搞笑之處,讓在場的同學不進捧腹大笑。然而正如一位前人所說:真正的悲劇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給眾人看。而以影片的格調和結局來看,將其定性為悲劇也站不住腳,也可將其稱為一部勵志電影,幾者雜糅其中吧。
兩位支教主人公下了火車,上了牛車,軋著泥濘的鄉間馬路,開始了他們的征途,畫面里的大山,農田,都讓人油然感到一種親切感。初到學校,農村的一切自然那是讓兩位從小享受慣了城里生活的“老師”大跌眼鏡:村長端來的水里還有腐爛的樹葉,“熱烈歡迎新老師”的橫幅上的字邊跳邊掉,來集合的學生有的牽著牛,有的抱著豬.....看來,他們要解決的問題不少。
然而,剛開始他們卻是連解決問題的機會都沒有,村長和羅老師(學校唯一的老師)根本沒給他們上主課的機會,這便給觀眾留下了一個疑問,是什么原因呢?劇中不時提到的白老師也給我們留了懸念:他是一位什么樣的老師,曾給水咕嚕小學留下過什么影響,回憶?
在兩位志愿者努力下,許小萌獲得了上主課--語文的機會,但接下來便是更多的問題:小根子的沉默不語,春秀的身世,更甚是男友的動搖。許小萌身上的擔子更重了。最終,男友由于不堪忍受農村不能看球,不能上網,不能炒股,更要命的是連肉都沒得吃的生活,在一個風雨交加的下午毅然離開了水咕嚕村,離開了許小萌,也背棄了當初信誓旦旦的諾言;卮宓穆飞希S小萌暈倒了,她累了,需要休息....在縣城醫院的樓頂上,“破羅”(村里人給羅老師起的外號)說他已給許準備了他要的李子,因為她支教的時間就快到了,許卻說了一句:“去哪兒?”興許她當時說著話的時候沒想那么多,但卻為她以后的歸來埋下了伏筆,做了鋪墊。
三個月的時間很快就到了,本來羅老師和村長想盡一切辦法避免讓老師走時“小屁孩們”(羅老師對學生們的愛稱)哭,舍不得,但當許老師對著學生們微笑的那一刻,三個月來,九十多天來和老師的點點滴滴浮現眼前,“小屁孩們”還是哭了出來,當然,“破羅”也不例外……
影片到此似乎已完結,但當許小萌在城里光明幾凈的教室里給同學們上課時,老鄉長的突然道放卻讓我隱隱有一種不祥之感,似乎預兆著有什么是要發生?粗_老師捎來的例子,許小萌問鄉長:“羅老師找到對象了吧?”鄉長已送到嘴邊的水杯頓住了……
到水咕嚕小學采訪的兩個記者顯得太不稱職,“要是你實在不愿意說的話,讓我拍張照吧,回去我們也好交差”。許小萌端坐在學生面前,鏡頭切換到老向老師要“王”字的那個孩子,他正費勁的挪著一張桌子,放到許老師旁邊,其他幾個孩子連忙奉上已準備好的花,放到凳子上……“一,二,三。”鏡頭定格。
正如前面說過,看影片的過程讓我們捧腹,開懷,結局確讓我們沉默,沉 思.....也許在座的很多同學若有過女主人公那樣的經歷后也會選擇回去,永遠為孩子們,為大山做奉獻。許小萌的精神也值得我們向她致敬!但我想,同樣是奉獻,或說是回報,做一棵草,也能為這世界風險一絲綠,不過僅僅是一絲,但做一棵大樹,卻能為更多的人擋風避雨。為什么我們不試著做一棵大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