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讀書可以使人明智。廣泛閱讀各種書籍,不僅可以增長我們的見識,讓我們學習到一些我們不曾接觸過的事物,還能陶冶我們的情操,提高我們的品行,使我們變得更加睿智,遇事不再那么沖動急躁,而是學會靜下來思考一下。下面就是一篇《重新定義公司》讀后感。
篇一
我是帶著一些問題讀《重新定義公司》這本書的,那就是如何做決策?我們現在面臨的最核心的問題是什么?我們要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才?我們又要圍繞什么制定學院學生工作的發展計劃?
做好一個決策重要的是信息的準確性,大量收集數據,讓數據說話,不憑空臆測,這是關鍵點。目前,機電與信息工程學院有662名學生,其中男生630左右,大部分班級為男生班,學院在學生管理的決策方面,要根據性別、年齡特點、學科類別等情況分重點進行管理,常規管理上要注意重大事件,突發事件的處理,重點關注學生學習和規則意識的培養。
2015——2016學年我院學生工作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學風建設上來,以學生風氣和學習風氣為抓手,抓好學生常規工作。這一決策的制定主要是針對男生喜歡在宿舍玩游戲,常有遲到曠課的現象,希望通過學風建設工作改善存在的問題。在實施過程中,我們做了大量的動員工作,先是輔導員團隊在認知上的統一,然后是學生干部的動員和培訓,最后在全員開展學風建設工作。學風建設的主要抓手是嚴格執紀,樹立文化兩個方面,希望通過嚴格執紀樹立學生的規則意識,自覺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文化的樹立主要在遵守校紀校規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生素質?偨Y下來,我們的學風建設工作開展后,學生曠課現象在一定時間里有很大的改善,但是一段時間后我們學生又出現遲到等現象,根據這個問題,主要是我們學生工作團隊在開展學風建設工作工程中盲目的認為學生已經養成規則意識,沒有繼續加大管理力度。當我們做出轉移工作重心決策的時候,其實并沒有根據習慣養成的科學依據來制定,因此出現了反復的現象。整體來看,我們再抓學生學習風氣的時候其實沒有考慮教風對于學風的影響,單純的依靠校紀校規進行,輔導員管理很吃力,學生抵觸較嚴重,我們曾向學生進行過了解,個別課程學生出勤非常差原因多歸結于學不會,聽不懂等現象。學風建設工作的決策是沒有問題的,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是制定決策的時候沒有通盤考慮,策略過一單一造成的。
近期,我們學院接連出現學生違紀事件,在對事情處理的過程中,我們學生工作團隊一直探討的不僅僅是頭疼醫頭的問題,而是尋根。是我們工作中出現了漏洞還是我們決策層面沒有顧及到?是偶發現象還是常規問題?遇到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如何解決?
4月份,我院15級電氣自動化班級學生和任課老師發生沖突,學生推搡老師。沖突的原因是任課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冤枉其抄襲作業,該生產生不滿情緒,故意播放手機視頻,教師制止無果后搶奪該生手機所致。從事件本身性質看,這是一件惡性的師生沖突事件,屬于重大事件。我們學院學生工作部門啟動重要事件的應急措施,一方面上報學生處,一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和相應處分。事后我們給學生做了心理評測,發現這名學生比較自卑,日常不怎么和同學接觸,屬于比較自閉的類型,在這件事情上,一定程度上是教師上課時刺激了這名同學,而又沒有關注學生情緒變化直接激化矛盾所致。拋開教師上課層面不講,但從學生工作方面說,我們既要處分學生,又要安撫學生,確保安全穩定的基礎上做好教育工作,學院委派具有心理咨詢資質的
李老師給這名同學進行了輔導,并根據實際情況上報學生處,由學生處給出處分意見。反思我們學院學生工作,為什么會出現師生沖突的問題?我們的工作是不是有漏洞?是我們教育不到位還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以后還會不會出現類似情況?我們能否完全杜絕類似情況的發生?等等這些問題,我們學生工作團隊需要去研究。我們進行了心理問題學生的排摸,看似一切都在掌控中,但是我們忽略了外界刺激因素。
無論是獨立事件的決策,還是學院整體發展的決策制定都需要大數據支撐,需要準確信息的指引。
篇二
對《重新定義公司》中的一些觀點還是持不同想法的,大部分是有共鳴的,讓我再次回憶起技術創業的成功需要具備的能力。
“新技術的洞見,能應用到行業領域中并解決行業中的相關問題,誕生不同的產品或平臺,最終產生效益。”這句話相信大家都認可,我也深有體會。
自己作為一名技術人員,為何成就不了一款優秀的產品從而實現財富自由?我很早就知道了答案,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是缺少行業圈子,還有就是缺少游歷,很多技術人員跟我一樣,有技術,但缺少對行業的了解,不了解行業的痛點,技術就缺少洞見性,這就能解釋為什么“蒸汽機剛開始只是用于抽水工具”,所以行業了解與技術結合起來才能成就洞察力,劉強東以前是開店賣產品的,所以有了京東,馬化騰是在通訊設備上班,所以有了即時通訊軟件QQ,馬云最早了解互聯網,親身感受過互聯網時代對生意的影響,李彥宏專業是圖書館檢索相關的,等等,所以技術人員要多結識各行業的朋友,將人生經歷、閱歷運用起來,與其說是技術的洞察力,還不如說是技術+行業結合的洞察力。
由上可見技術的洞見性是基于行業了解的,而行業的了解目的是知曉行業的痛點,痛點理解不清晰,切不中用戶真實痛點,技術再先進再有洞見性也是一廂情愿,另外,痛點是基于用戶群的,是基于用戶迫切程度的,例如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急需心態;還有就是基于使用頻次,沒有這些特點之一慎入。
當今時代,技術人才不缺,甚至某些行業的了解也不缺,娛樂消費、衣食住行也是行業,人之一生總會離不開這些,為什么我還不成功?我也思考過:不缺生活的洞察力和技術,缺的是發現用戶痛點落地的能力,動手比空想要強,邊做邊收集信息修正和轉型。盡管如此,每當想到一個好點子的時候,要么被人做了,要么非常困難,但總有一部分人面對競爭力,只要方向正確,動作特別的快,產品不斷迭代,不斷創新,例如微信,總有一部分面對巨大的困難,運用資本的力量將困難變成優勢,例如阿里和京東。這些能力都是很多人所缺的。
盡管行業的了解非常重要,但保持對新技術的敏感性是非常重要的,對新技術懂得越多,能增強技術+行業的洞察力,原先一個輪子的摩托車如何保持平衡,如何提供電力都是大問題,現在陀螺儀都非常便宜,蓄電池的能力也在不斷進步,這些技術都在推動新產品的誕生,google說的組合創新時代的到來是非常有道理的。
還有就是環境和趨勢:痛點有、技術有、行動了,快速迭代了,錢也到位了,環境不允許、趨勢未形成,很多死在黎明前,對于個人,周圍創業環境的影響,生活的壓力都會影響落地和成功。
對于專注,我見過兩種:”google提到的創業初期,發現了搜索引擎需要解決什么痛點,并集中兵力專注解決”是一種,很多大公司之所以成功就是如此,創業前期兵力就那么點,只能集中打七寸,只是很多公司找不到用戶真正的痛點,另一種專注是是堅持做好一件事,甚至一輩子做好一件事,我見過一款播放軟件“千千靜音”,技術大家都能做,我親身體驗作者對產品的堅持,最后5000w被百度收購。所以技術人員要找一件值得做一輩子的事情,堅持下去。
最后是激情,這種激情源自內心的喜愛,有對技術的喜歡,有對行業前景的認可,有對改變世界改變現狀的情懷,還有對錢的渴望,這種激情能驅使自己一天工作14個小時,這種激情能驅使自己早上醒來或晚上干到很晚。
未來普通技術越來越容易獲得,在創業成功的道路上越來越沒有競爭力的優勢,現在和未來是巨頭的時代,不僅僅是他們有用戶群,容易抄襲,也是因為他們有強大的技術預研,正如本書所提到的這些技術積累還延展其他產品中去,形成良性循環,技術必須緊跟行業才能獲得一席之地,且不斷加強自身技術,獲取更多技術技能,擴大洞察力的條件。
對于明醫,上面總有點能解釋許多問題,技術已經為明醫解決了很多問題,例如很早的時候,我們就能洞察掃碼的方式能提升供應鏈的效率,明醫還沒發布的時候,掃碼工具已經在創業的第二個月做好了。如果我們不起決定性作用,可能是行業堡壘有點強,不貼合自身的生活,缺乏點激情,甚至我們覺得明醫的問題不是技術洞察力,而是痛點問題,包括京東、淘寶、騰訊的產品,創業初期都沒什么高技術,只有壯大了,要么并購,要么預研,通過技術的洞察力能解決現在看起來非常難解決又有大量需求的問題,提前布局。本章節有一句說的很明白:“最優秀的產品是靠技術因素而非商業因素贏得成功的,而在那些稍遜一籌的產品身上,技術優勢就不那么突出了”。
篇三
其實《重新定義公司》這本書已經斷斷續看了許久了,到現在還只是讀了一半。
并非讀得特別認真,或是書有多么 艱深,而是心有旁鶩,夾雜著看了許多其它的書(這倒是印證了曾國藩說的,書只可一本本地看,決不能貪多)。但是這本書一直擺在案頭,沒有放進柜子。原因只有一個,確實與眾不同。
谷歌,當今世上如日中天的公司。在這本書中,谷歌首席人才官拉斯洛。博克對谷歌的人力和團隊管理的具體理念和方法進行了闡述,包括谷歌何以網羅到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才為其工作,如何培養人才,留住人才,最大限度地發掘人的創造力,讓員工象創始人一樣充滿激情地工作等等。只要看看目錄,就可以約略了解到作者要提倡的理念:"成為一名創始人——文化可以把戰略當早餐一樣吃掉(費解,有趣)——只聘用比你優秀的人——打造最幸福的公司(這一點或許還沒有哪個公司可以超越谷歌)——為什么每個人都討厭績效管理——世上最好的東西都是免費的".諸如此類。通過這本書,你可以來到這家號稱全求最聰明的公司的后臺,看看別人是怎樣管理公司,激發人的工作欲望和潛力,了解到什么是不走尋常路,意識到什么是趨勢,探詢什么是已經改變,而且還將繼續改變世界的創新公司面紗后的真面 .
人之一生,是一個不斷學習和成長的過程,而學習是一個綜合性的活動,既有從書本中學習的,也包含了向同事等身邊人的學習和交流溝通,前者只占人生的一小部分,后者對于職場中人而言,可能更是直接與便捷, 它無時不在,同時也是更為漫長。選擇與什么樣的人為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你的為人,你的價值觀念和生活取向,以至你的人生內容和最終成就。那么,能夠加入谷歌這樣的精英薈萃的團隊,對于一個人特別是年青人的成長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機會,它提供的超乎尋常的對待工作與生活的思考與行動模式,是單憑一己之力很難想象、領悟和達成的,是來自不同領域的精英聚集在一起凝合而成的智慧之力,決不僅僅是薪水這一樣東西。而這樣的智慧之力與其帶來的光茫,不正是人所夢寐以求的理想嗎。
有機會,就加入谷歌這樣的團隊吧,去感受不同凡響的工作和生活。換個眼界看世界,才知道知識和智慧一旦匯聚成為先進的理念,不僅僅可以改變和征服這個多變的外在世界,也可以豐富和平靜我們浮躁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