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生活當中,有很多值得人們關注的電影作品,在觀看電影的時候,大家都會有獨一無二的感悟。認真記錄好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下面就為大家推薦《禁閉島》經典觀后感,希望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參考下文。
周末在家,把之前炒得沸沸揚揚的《禁閉島》電影看了一遍。很坦白我不是聰明人,看了一次還不是很懂。上網查了不少影評,就里面提到的一些醫學名詞煞有其事地研究了一番,感慨良多。
電影中主角是一個二戰老兵,戰后成為一名警官,有妻子和三個孩子,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然而主角他的妻子患有重度抑郁癥,一日主角下班發現妻子殺死了自己的三個孩子,悲憤而情緒失控的主角殺死了自己的妻子,焚燒了自己的房子和尸體,然后逃跑。不久后被抓捕從此患上" 被害妄想癥" 及" 精神分裂癥" . 50 年代美國患有嚴重暴力傾向的精神病患,會被強制執行" 腦前額葉切除手術" .為了抵御這種慘無人道的治療手段,精神病醫學界的專家發明了一種叫" 角色扮演" 的群體治療法,為了證明這種治療方法可以有效替代" 腦前額葉切除術" ,主角成為最佳的實驗品,被送到禁閉島上。
很好奇究竟腦前額葉是什么東西,為什么一個人切除了腦前額葉之后還能活著,個人覺得十分的不可思議。后來查了一些醫學書籍,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1848 年9 月,蓋奇被炸飛的一根一英寸粗鐵棒插入臉頰,戳穿左眼后從顱骨頂蓋穿出。但是奇跡發生了,經過治療2 個月后,蓋奇完全恢復了,可以走路說話,對周圍環境也能做出正常反應。但是性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后經過解剖,蓋奇腦部受損的位置就是腦前額葉。科學研究發現:腦前額葉接受和綜合由腦的各部位傳入的來自機體內外的各種信息,并能及時組織傳出沖動,給這全部結構以組織性、指導性和調節性的影響,保證中樞神經系統整體的協同和達到整個高級心理過程的機能統一。可以說腦前葉是高級神經活動集中的地方。因此在精神病外科剛發展起來的時候(20 世紀50 年代),美國有很多人支持腦前葉切除手術,作為治療精神病人的手段。
性格暴躁的好萊塢女明星弗蘭西斯· 法默,也沒有躲過這項手術,由于其過激的性格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最終被其母親送進精神病院,并在她母親的授意下,被切除腦前額葉。多年后她重返社會,已是一個目光渙散、神情呆滯的中年婦女。傳記電影《弗蘭西斯》最后一幕,她當年的朋友去見她,卻被她異樣的神情和舉止所震驚,他們分別時,她獨自一人穿過整條空曠的街道,直到走進黑暗。 切除腦前額葉的手術雖然能夠有效地控制精神病人的情緒讓他們成為溫順的白癡,但是伴隨而來的是可怕的并發癥,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隨境轉移計劃和組織能力差、原始反射、腦認知功能障礙等表現。同時這也是一種對個人自由權利赤裸裸的剝奪,是個人私欲極端膨脹功利主義的體現。因此從20 世紀70 年代開始,反對這項手術的呼聲越來越大。
引用網站一篇文章的話,作者談到"腦前額葉切除術終于不再被當作是施加給混沌世界里患者的天大好事,而是被最終廢止了。人對世界的認識,有時候是錯的,有時候走彎路,總還是前進著。真理永遠只是當時當地人們所認為的真理,等待著在將來被修正。"人類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總是在不斷地被修正,腦前額葉切除手術廢除后,對腦前額葉的研究一直沒有終止。腦前額葉作為大腦的指揮官,對其的切除可以直接讓一個正常人變成白癡。同樣只要合理地對其進行開發,必將使人成為天才。隨著對腦前額葉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理論驗證了腦前額葉對于一個人健康成長的意義。
久保田競從上世紀70 年代開始專注于腦前額葉的研究,他采取了獨特的反向研究的方式,從刺激腦前額葉充分開發對人的積極影響作為研究重心,提出"人的大腦從出生之后就開始急速的發育。但腦前額葉到了2-3 歲時前額葉才正式開始發育,一直持續到6 歲達到高峰,6 歲后發育就會趨緩。在這3 歲到6 歲的急速發展時期,對腦前額葉的正確的訓練,對于孩子以后的成長和人格健全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記憶、判斷、分析、思考、操作是大腦前額葉控制下表現出來的五項基本能力。在兒童3-6 歲期間,通過對記憶、判斷、分析、思考、操作能力的鍛煉能有效開發腦前額葉。而運動與做游戲是最有效的鍛煉方式"
叔本華曾說:每個人都把自己視野的極限當成世界的極限。人類從不知道腦前額葉為何物,到任意生命權切除腦前額葉,到最終認識到腦前額葉的重要性,提出在兒童時期合理開發腦前額葉。這一個過程恰恰是人類自我探索和突破的過程。我們往往都被自己固有的認識去鎖定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如果不能夠沖破已有常識,停留在過去而固步自封,或許我們走向的只有滅亡。"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求知欲以及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應該成為永恒不變的奮斗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