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團隊精神
讀《狼圖騰》,看那些讓人血脈噴張的狼群的捕食故事,更是能鮮明的看到狼群的威力。狼群由狼王統一指揮,進則同進,退則同退,協同作戰,無往不利。比如圍捕黃羊的時候,分工明確:有狼去尋找大雪坑,有狼去騷擾,有狼去伏擊;在總攻的時候合作默契,狂而不亂。更讓人稱絕的是,狼群即使在撤退的時候也井然有序:猛狼沖鋒,狼王靠前,巨狼斷后,完全沒有鳥獸散的混亂。
現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也是合作的社會,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把工作做好的。所以我們得像狼一樣有團隊意識,充分的信任工作伙伴,各司其職而又互相幫助,這樣才能取得最大的利益。
狼在人們的記憶和印象中,絕大多數是兇狠和殘忍的代名詞,但《狼圖騰》這部書,狼卻給了我這么多的震撼和敬意。
4.《狼圖騰》讀后感
=================
合上《狼圖騰》后,心中有種沖動。這種沖動來源于黃沙,但黃沙來源于生產發展,生產發展來自人類。
從《狼圖騰》的最開始到最后,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一個由綠茵茵的草場到光禿禿的沙漠的變化。這種變化表現了人類部分農耕人民的愚蠢行為和思想。因地制宜是自古以來的道理。草場應放牧,而不能農耕。草場經不住牛耕啊!但他們偏不聽智者的話,北方的沙塵暴就是他們留下來的災難。這是多么不公平啊!他們勞動的成果屬于他們,而他們留下的災難卻留給我們,并一直到今天。如果老天右眼,真應該將黃沙全部增還給他們,讓他們好好“享受”一番。
憎恨過了一些農耕人民,再將我們的視線拋到騰格里(相當于西方的上帝)去看看那兒的草原狼。
帶著誠摯的心情,真誠的目光,站在遠方看著他們。騰格里給理他們靈敏的耳朵,敏銳的目光,敏捷的身軀,聰明的大腦。他們的指揮決不低于人類。而他們堅強的精神和死也不屈服的毅力則大大超過人類。
難怪,由許多游牧民族把它作為民族的圖騰,蒙古民謠中甚至還有狼嚎的聲音。蒙古人的許多知識,技能都是從狼身上學到的。游牧民族卓越的軍事才能,也來源于草原民族于草原狼群長期,殘酷和從不間斷的生存戰爭。因此,蒙古草原民族,絕對比世界上任何一個農業民族和其他游牧民族,更善戰,更懂戰,更具有先天的軍事優勢。從周,春秋戰國,秦漢唐宋的歷史來看,那些在人口和國力上占絕對優勢的農業文明大國,卻經常被蒙古高原的游牧小民族打得山河破碎,喪權辱國。到宋末以后,干脆就被成吉思汗蒙族入土中原近一個世紀。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也是游牧民族建立的。農耕的漢族沒有卓越的軍事狼教官,沒有狼陪練不間斷的嚴格訓練,古代漢人雖有孫子兵法也只是紙上談兵,更何況“狼子兵法”本是孫子兵法的源頭之一。
狼的軍事才能令人敬佩,但狼的精神,行為更令人驚嘆。如果一頭狼的腳受傷了,它會把整個腳咬斷,圖走路方便;如果一頭狼受了重傷,它的同伴會把它咬死,讓它免受病痛之苦,早點享受死的安樂。
我還敬佩狼是應為狼能控制草原的生態平衡,有效的保護草原。而后來的農耕人民卻大肆的捕殺狼群,他們樂意了,草原則遭殃了。
讓我們背對一些破壞美麗的蒙古大草原和捕殺狼群的農耕人民,向神圣的勇敢的狼鞠躬!
5.狼圖騰讀后感
=============
為什么游牧民族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而農耕民族卻以破壞自然作為自己生存的代價呢?
《狼圖騰》這部作品是從多個維度來討論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性格關系的。我談一談在“人與自然”這個維度上的讀后感受。
從“人與自然”方面看,《狼圖騰》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內蒙古靠近中蒙邊境的一個旗,蒙古人民過著幾千年來不變的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文革期間,大量知青到此,后又有農耕民族(漢族和東北務農蒙族)涌入,他們破壞草原規矩,大肆殺狼,殺黃羊,殺旱獺,狼滅則野兔與老鼠繁生,草原被毀。多年后,大量草地沙化,游牧民族的生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機,北京的沙塵暴也威脅著人們的生活……
我認為,關鍵在于二者如何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
游牧民族是敬天的。他們把天看作自然的化身。他們敬酒時,要首先用手指將酒向上灑幾滴,以表示對天的尊敬。甚至他們死后,也要采取天葬的方法來達到“魂歸騰格里(蒙語:天)”的至高境界。當他們遇到困難時,總是將頭高高仰起,以求長生天賜與力量。
游牧民族敬天的深層理解是,他們把自然的位置放在人之上,以仰望的姿勢來面對自然。如果人向上看自然,便會覺得自己在自然的下面。這正是游牧民族順應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的原因。正是因為這樣,游牧民族才曾不惜用外族的鮮血來保護草原。短視地看,這是人的自相殘殺,是不人道的;而長遠的看,這保住了人的生存環境,使全人類不會走向滅絕,這是順應了自然規律的正確之舉。
而用農耕民族自己的話講,他們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他們只盯著腳下的幾寸土地,他們是俯看自然的。他們向下看自然,便會覺得自己在自然的上面,于是就有了“人定勝天”的妄想。他們以能“改造自然”為榮,鄙視“落后”的游牧民族。覺得自己的文明才真叫文明。但自然的一再被破壞,人類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危機證明,他們錯了。
真正的文明,不是你史上出了很多名著,建了不少“世界奇跡”;而是一種氣度,一種尊敬自然的氣度。
以此來看,游牧民族的“仰望”文明才是真文明,大文明!
人把自然放在什么位置,決定了人是否能常存于自然之中。
為了人類的常存,讓我們學著去仰望長生天!
6.狼圖騰讀后感
=============
蒙古草原狼可以讓我學習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用我稚嫩的文筆來寫《狼圖騰》的讀后感很難寫出草原狼的那種粗獷與滄桑。正如騰格爾說的:“它讓我讀出了深沉、豪放、憂郁而綿長的蒙古長調與草原蒼狼幽怨、孤獨、固執于情親呼喚的仰天哭嗥。”
這本書花了半個月的時間才將它讀完,字里行間都透露出作者對草原,對狼,對游牧生活的回憶和難忘,開篇首先將觀察狼和蒙古老人給他講狼開始,一步步把讀者帶入那歷史悠久的內蒙草原,使讀者感受到草原的遼闊,草原生活的惡略環境,草原人的勤奮,草原人與動物與大自然的戰斗中,然后將幾個知青在草原的生活工作,詳細的寫在了里面,并使人們更清楚的更近距離的了解狼,了解了狼的團隊精神狼對生活的積極拼搏,及對草原生態平衡的作用,了解狼的桀驁不馴,追求自由的精神,并寫出了他們養小狼,觀察小狼,對小狼的感情,草原游牧民族對狼的崇敬,對狼圖騰的向往,最后,講述了草原動物的減少,直至銷聲匿跡,人對草原的過度使用,對動物的過度捕殺,使草原生態環境的惡化,當幾十年后幾個知青再回到草原,草原已經面目全非,沒有了當年的美景,沒有豐美的草場,沒有執掌草原的狼,沒有了旱獺,沒有了天鵝湖,沒有了馬群,沒有了蒙古包,沒有了游牧生活;增多的是摩托,汽車,圈起來的草場,固定的住所,人口和過度放養的牛羊,沙化了的草場。作者也在文章中討論了人性,并闡述了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區別,民族的性格特點。書中更多的是寫草原環境的變化,人性的弱點,狼的精神,也將游牧人民和農耕人民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游牧人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信仰,他們信仰狼圖騰,更加崇拜騰格里,將騰格里視為上帝,而狼就是上帝的手下,配合上帝來管理這篇草原,游牧人名的智慧完全符合生態的發展規律。然而農耕人民只知道掠奪,狼吃羊,就把狼認為是十惡不赦的,將狼趕盡殺絕,為了自己的前途與發展不斷的向草原索取,拼命的殺狼取狼皮來討好上司,一副冠冕堂皇的樣子。游牧人民將狼視為老師,是狼教會了他們堅強,更教會了他們該如何在生存,逆境才能出人才。
從知青的時代跳轉到現在,現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只要你有絲毫的放松,就可能會被社會淘汰,這很像狼群生活的大草原,公平而又殘忍。所以我們也得有狼的危機意識,嚴格要求自己時時給自己加壓,正如張瑞敏所言“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所謂置之死地而后生,往往不利的形勢更能激發一個人的潛能。“背水一戰”,“破釜沉舟”,正是這個道理。社會如戰場,危機四伏,如果沒有應對困難的勇氣,你就很難生存下去。有了勇氣,還要有狼一樣的血性,積極的主動的去迎接挑戰。只有在不斷的面對困難戰勝困難的斗爭中,人才能進步,才能成長。
說到這里,我確實佩服姜戎先生,敢與狼搏斗,同時也敢在眾人的反對下養小狼,對小狼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的,不斷觀察,不斷學習,來研究小狼的習性。不管如何苦如何累,也從來都不哭喊一句,可是他在看到小狼將死之際,看到草原將毀之時,他哭了,觸摸到真正屬于他自己內心的狼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