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醫患關系;教育
近年來,患者或其家屬沖擊、打砸醫院,毆打及殺害醫務人員的暴力事件日益增加,醫患矛盾持續升級。在這些極端事件中,醫務人員是直接的受害者,但最終導致的卻是“醫”和“患”兩敗俱傷的雙輸結局。表面上看,醫患矛盾是“醫”和“患”兩方面的理由,但中國醫患關系的目前狀況,其產生理由事實上包括經濟階段、體制桎梏、歷史遺留、醫學進展、媒體輿論、公民素養等多方面的因素,這就意味著緩解醫患矛盾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社會系統工程,要根據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依靠頂層設計實現醫療體制的深層次變革,減少醫患間的利益沖突,通過全社會的參與和努力,重塑醫患間的信任基礎,逐步走出醫患關系緊張的困局。然而,改革不會一蹴而就,需要相當的時間,因此,在現階段,從醫務人員自身的角度出發,加強醫患關系教育,提高醫務人員實際處理醫患關系的能力,對于有效減少醫療糾紛,保護醫務人員人身安全,維護正常醫療秩序,創造和諧醫療環境就更加具有現實作用。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和醫療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的價值取向、道德觀念、醫療訴求等都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醫患關系在這些變化中也呈現出新的形勢。醫務人員除了以精湛的醫術作為技術支撐外,高尚的醫德、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對醫療法律的熟知等都是處理醫患矛盾的必要條件。而長期以來,國內的相關教育在這些方面一直處于缺失或十分薄弱的狀態,已不再適應當前醫務工作者的職業要求。筆者以為,加強醫務人員醫患關系教育,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立起伴隨醫務人員職業生涯始終的,規范化的,實用性強的醫患關系教育體系。
一、 加強醫學基礎教育階段的醫患關系教育
醫學基礎教育階段是醫務工作者形成基本的醫學倫理觀、培養良好醫德的關鍵時期。初入醫學殿堂的醫學生們懷著“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責任使命和救死扶傷的職業愿景,卻又承受著現實中頻發的醫患矛盾所帶來的心理壓力,久而久之,必定會產生對神圣醫學事業的懷疑,并影響其未來的從業信心和職業選擇。因此,在這一階段,應以對醫患關系的認知教育為基礎,通過理論學習、事實教育、溝通訓練形成對醫患關系的基本認知,培養處理醫患關系的基本技能,使醫學生能夠放下包袱,心態坦然的走入社會,順利實現從醫學生到執業醫生的角色轉換。
首先,衛生和教育主管部門應深刻認識國內醫患關系目前狀況的背景和成因,高度重視當前醫患關系教育的不足和緊迫性,借鑒先進國家的成熟經驗,結合國內實際,聯合制定醫學基礎教育階段醫患關系教育大綱,設計制式課程,開發相關教材,規范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明確對醫學院校的考核要求和評價標準,構建適合中國國情和社會目前狀況的醫患關系教育體系,并隨著醫患關系形勢的發展和變化及時進行修訂和完善。
其次,醫學院校要按照大綱的要求,將醫患關系教育列為醫學生必修的重要課程。一是要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1-2],順應醫學模式由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當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以醫學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為理論基礎[3-4],注重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結合,引導醫學生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觀念,著力塑造以人為本的醫德價值觀。二是要靈活組織教學模式,避開空談理論和一味說教,可以將醫生、醫療管理人員、律師、媒體記者乃至患者等請到課堂,客觀呈現醫患沖突的目前狀況,通過講座、分享以及對典型案例的分析和研討,加強感性和理性的雙重認知。三是要進行專項溝通能力訓練。溝通是建立信任的基礎,絕大多數醫療糾紛是因為醫患溝通不暢所致[5-6]。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福岡宣言》指出:“所有醫生必須學會交流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而目前國內醫學院校幾乎沒有專門的溝通能力訓練課程。在國外,通過創設模擬或者現實的情境,以移情體驗為特色,進行角色扮演和信息反饋是經過驗證的行之有效的提高醫學生溝通能力的訓練策略[7],值得我們借鑒和參考。四是要強化衛生司法教育,通過梳理和解讀與醫藥衛生有關的法律法規,使醫學生正視醫療行為中的法律責任,一方面約束其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能夠恪守道德底線,不違法犯法,另一方面也能幫助其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職業尊嚴,保障自身權益。
「標簽: 醫學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