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來,黨和國家扶貧工作從未間斷,投入力度有增無減。然而,洪水灌溉的扶貧方法已經不能完全解決現有的貧困問題,扶貧工作仍然存在死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開發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深挖根源,治貧治病..實施精準扶貧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思想觀念教育為先促進貧困戶觀念轉變
目前,農村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比例還是不高,七里橋鎮大學生占全鎮人口數不足3%,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掌握一技之長的人口數量也不容樂觀。文化水平的落后,導致當地人思想觀念保守,經濟發展滯后。精準扶貧主要是對有勞動力的貧困人口進行人力資源的開發,因此,提高貧困村勞動力勞動技能和勞動素質就顯得越發緊迫,政府要進一步推動貧困地區成人教育的發展,加強對這些人口的職業技能培訓。在教育培訓的基礎上,為這部分人提供各種政策優惠,充分吸收先進經驗,提高教育扶貧力度。同時,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加大對農村的文化扶持力度,健全長效的文化下鄉機制,完善村級文化娛樂場所,減少或避免因精神生活單一導致的聚眾賭博、迷信邪教、作奸犯科等現象,積極引導農村文化和諧健康發展,從轉變思想加強教育上促進扶貧。
二、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改善貧困戶生產生活條件
做好精準扶貧工作,改善民生、夯實基礎是前提。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運行具備多重作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對改變村鎮面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對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改變落后的生活方式,縮小城鄉差距更是基礎中的基礎。比如實施人畜安全飲水工程、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通過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極大地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發展產業發家致富的積極性。只有加大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力提高服務水平,才能保障精準扶貧工作有序、有效開展,才能讓精準扶貧工作落到實處,才能讓農民真真實實富起來。
三、以兜底扶貧救助為輔完善貧困戶基本生活保障
隨著城鎮化的不斷發展,農村青壯年人口流失嚴重,人口老齡化問題嚴峻,還有一些家庭由于孩子上學的原因,搬出村莊,現在村里剩下的多是體弱多病的老年人以及殘疾和智障人員。對這類鰥寡孤獨癡殘特殊人群進行開發式扶貧很難取得比較好的效果。為此,我們可以分別采取低保、集中供養、分散供養和發放生活補助等方式,實行政府精準兜底保障。將農村一級智力、肢體、精神殘疾人口全部納入五保供養對象,二級以上農村重度殘疾人全部納入農村低保范圍,逐步提高殘疾人生活補助標準,優先安排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就業。對因病、因災致貧的貧困戶,采取臨時應急救助,對貧困戶因病和意外事故產生的住院費用,除按現行醫療保障政策標準報銷外,對自費部分由民政部門按政策給予醫療救助,貧困人口慢性病患者優先納入門診特殊疾病給予補助。
四、以產業開發建設為重提高貧困戶人均純收入
通過進村入戶、建檔立卡,分析掌握致貧原因,按照缺啥補啥的原則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逐戶落實幫扶責任人、幫扶項目和幫扶資金,制定幫扶計劃和舉措,確定具體的幫扶任務、標準、措施和時間節點,做到一家一本臺賬、一個扶貧計劃、一項幫扶措施,及時更新貧困家庭檔案,提高滴灌扶貧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實施一村一品產業發展,并將產業扶貧資金、貧困村互助資金等向重點村集中投入,逐步形成適合自己的一村一品主導產業。實行政府引導,包扶人幫助,村委會支持,促進扶貧產業發展,將扶貧工作扎實推進。此外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可通過協會+基地+貧困戶、公司+基地+貧困戶等多種經營模式與四個統一(統一技術培訓、統一種植、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