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善洲同志出身寒苦、一生坎坷,他做過石匠,飽嘗了一個老百姓的所有艱辛。但他有著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崇高信仰,所以在他退休后,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義無反顧的扎進了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艱苦創業,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積8萬畝,價值3億多元的林場,并在彌留之際將林場無償獻給國家。
當天,我們先是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參觀了楊善洲老先生的墓地,為老人家獻花。在老先生墓前重溫了入黨誓詞。接著參觀了位于墓地右下方的碑林:前面的幾塊墓碑上赫然刻著各級領導人對善洲老人的高度評價;后面幾塊墓碑上的小故事則鐫刻著老人家一生的艱苦奮斗精神。特別是看到老先生留給老伴的遺產僅僅是區區四萬元時,我流淚了,因為從那四萬元里,我讀到了老先生對家人的摳門,而更多的是讀懂了他對黨的無限忠誠。
接著,我們在導游的解說中瞻仰了老先生的宿舍及辦公區,領略到了一個不平凡老人的平民化的生活:古董一樣的馬鞍、床鋪以及那簡陋的窩棚似乎在向每一個前來瞻仰的人民講述著一個又一個不平凡的故事??
最后,我們進入了善洲博物館,一件件老先生生前用過的東西映入眼簾:破舊的衣服、破舊的勞動工具、破舊的布鞋、破舊的帆布袋??所有的東西都破爛不堪,但陳列館里有一樣永不褪色的東西彌漫在哪里那就是善洲精神!
面對一望無際的青蔥林木,心里除了震撼還是震撼。不由得問自己:是什么力量促就了我們老黨員默默耕耘、奉獻的一生?回來的路上,經過多番思索,我終于找到了答案:是愛國愛黨的力量!而作為一名黨員教師,我們也應該堅定不移地向楊善洲同志學習。
一是學習他忠誠于黨、矢志不移的堅定信念。楊善洲同志入黨幾十年,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把隨時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犧牲一切作為自己的錚錚誓言,時時處處以共產黨員的標準來衡量和要求自己。他堅信共產主義,牢記黨的宗旨,立場堅定、意志堅強,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政治本色。
二是學習他堅持樹立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的理念。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始終把黨的事業放在自己人生事業的至高點,以堅定的信念展示共產黨員的風采。
三是學習他無私奉獻、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他為官多年沒有為家人安置工作和撈上一冊農轉非本本,連組織上給予的正常政策照顧也被他婉言拒絕了。他也沒有給家里蓋上一間像樣的房子,時常對家里人說:過日子,吃處有個鍋,睡處有個窩就行,卻把
個人大量的積蓄投入到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上,他把價值3億元的林場無償移交給施甸縣人民政府,縣里要獎勵他10萬元,他堅決不要;市委、市政府獎勵他20萬元,他又把大部分捐獻給教育等社會公益事業。試想,如今這樣的干部、這樣的領導還有嗎?這正是楊善洲老書記人格魅力的高大和高尚所在,他永葆本色、鍥而不舍的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財富,是我們廣大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學習的楷模。
四是學習他不圖名、不求利、不謀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一塵不染,堅持以德立身、以公處事、以廉樹威,永葆共產黨人本色的精神。學習楊善洲同志,就要學習他艱苦樸素、苦干實干的優良作風。楊善洲同志穿著樸素的服裝走上各級領導崗位,仍以普通群眾的心態往來其間,以赤誠之心對待群眾。向楊善洲同志學習,就要像他那樣,弘揚黨的優良傳統,以一團火的激情,腳踏實地,撲下身子,努力創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要求的業績。
五是要學習他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革命精神。盛年時期,他廢寢忘食,夙興夜寐,忘我工作;年事已高仍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退休后把植樹造林作為為黨為人民服務的又一新起點。出于對他幾十年卓著成績的褒獎和關心,省委曾讓他到昆明居住,并到省人大常委會工作,但他婉言謝絕,把我要回家鄉施甸種樹,為家鄉百姓造一片綠一句話說得鏗鏘有力。向楊善洲同志學習,就要像他那樣,永
葆鍥而不舍的精神,活到老學到老、拼搏到老、奉獻到老,把畢生獻給黨和人民的事業。
作為一名奮戰在農村教育一線的教師,我將時刻以楊善洲同志為榜樣,把他的精神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從愛學生做起,從細小的奉獻做起,從現在做起,以赤誠之心對待每一個學生,努力為學生辦實事。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扎實的
工作作風,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