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1日,朱德在戰況匯報會上對各戰略區進行了分析。他說:“過去我們是怕東北的敵人進關,因為進關后,不管增加到哪里對我們都是不利的。現在敵人已不可能進關,我們可以在東北將他們消滅。”朱德認為“打下濟南,對我們很有利,可以利用它原有的工業基礎進行生產。山東交通也很便利,有鐵路、運河,對今后支援大兵團作戰,是一個重要的大后方。同時我們可以騰出十萬余人,再加上補充幾萬俘虜,足以對付南面的敵人。”③接著,他還分析了今后戰局的發展趨勢:“華北最后的問題是解決傅作義……傅作義是比較不好打的,但我們還是一定能夠解決他。”“徐州方面,我們的力量可以消滅邱清泉、黃伯(百)韜、李彌三個兵團中的任何一個兵團。”他指出:“今年的任務是消滅敵人一百個旅。三年內要把解放軍發展到五百萬人。今年是決定勝負的一年,中原是決戰的戰場。”“敵人現在實行三角、四邊、十三點的計劃,這是美國人替他們制訂的,也是準備較長期實行的一個計劃。我們就要面對敵人這個計劃想些辦法打他們。”④朱德在中央團校作報告講到戰爭形勢時還指出:“東北野戰軍很快就要進關,全國大反攻的時刻已經到了。”⑤東北、華東戰場的進展一如朱德所言,1948年10月14日至15日,東北野戰軍主力經過31個小時激戰,攻克了北寧線上的戰略樞紐錦州,取得了遼沈戰役決定性的勝利。對此,朱德與其他中央領導人一樣,感到無比興奮。他接著對下一步戰略發展趨勢作了預見。
對中原黃淮地區戰場作出預見,并預示1948年冬解決東北問題。
1948年10月16日,朱德在戰況匯報會上指出:“現在打下錦州,他(指蔣介石)要撤也撤不出來了。錦州在戰略上意義很大,是關內與東北聯系的補給與轉運基地……”“現在我們有兩個辦法:一個是打錦西,這比較好打;一個是打沈陽出來的敵人。最好是打下錦西,使東北的敵人更加孤立。”“打下錦州,我們更好地取得了攻堅戰及攻取大城市的經驗。目前主要作戰在東北,形勢對我們有利,可以打幾個好仗,在今冬解決東北間題。東北解決了,我軍可以入關,最后解決傅作義。”“太原如果打下,戰略意義也很大。”“山東問題已經解決,只剩下一個青島。”“山東現在已經抽出很大力量,粟裕和許(世友)、譚(震林)可以會合打大仗(指華野內線部隊配合作戰)。徐州敵人三個兵團靠在一塊比較難打,如果能搞掉他一兩個兵團就容易解決問題。現在山東雖打了些大仗,但還不算決戰。”⑥朱德還指出,今后要注意攻堅戰術,注意人員補充、收集物質資材、加緊兵工生產,加強政治工作,準備決戰。
戰事的經過印證了朱德的預見。1948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軍在遼西地區全殲了由沈陽西援錦州的第九兵團廖耀湘部5個軍10萬余人。 11月2日,再克沈陽、營口。錦西、葫蘆島之敵海運南逃。至此,遼沈戰役全部結束,東北全境獲得解放。緊接著,即11月6日,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聯合發起淮海戰役。在淮海戰役進行之際,揮師入關的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二、第三兵團也聯合發起平津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的發起、進行和結束,同樣在朱德預見之列。
對淮海戰役及全國決戰進行預測,并預示傅作義部最終將被殲滅。
1948年11月26日,當戰略決戰全面鋪開之際,朱德在戰況匯報會上說:“我們正以全力與敵人進行決戰。二十年來的革命戰爭,向來是敵人找我們決戰。今天形勢變了,是我們集中主力找敵人決戰。東北決戰已把敵人消滅了,現在,正在徐州地區進行決戰,平津決戰也即將開始。”⑦在徐州地區,黃百韜兵團被殲后,我主力已南下打黃維兵團。“黃維、李延年、劉汝明三部解決后,徐州敵人也跑不了……”在華北方面,“傅作義比較聰明,但他的家務只有這么大……他很可能固守平津,但其結果仍逃不出被殲的命運。”⑧最后他強調,“我們的勝利已經肯定了,但勝利中還有困難。要在新解放區迅速把群眾組織起來,恢復生產,以便支持大軍繼續前進,直到解放全中國。”⑨淮海戰役中的國民黨兩大主力被殲,實現了朱德所設想的我軍可以吃掉敵人兵團中的任何一個;平津戰役中,朱德分析傅作義固守平津是符合實際的,而傅逃不出被殲的命運亦如朱德所虞。
從1945年5月23日到11月26日,朱德對全國的局勢作了客觀全面的分析,尤其側重對東北、華北、中原、華東地區,又主要是對東北野戰軍、華北軍區、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的分析,這實際上就是對三大戰役進程的預見。朱德在三大戰役發起前夕和進行過程中,以高超的軍事謀略和精妙的指揮藝術對全國各戰略區尤其是華北、東北、中原、華東戰略區所進行的科學預見,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
朱德 - 朱德和他的軍事思想
朱德一生軍事著述頗豐,重要著作已收入《朱德選集》。朱德軍事思想的核心是建設人民的軍隊。主要內容有:
為人民服務是人民軍隊建軍的總原則。軍隊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保護少數剝削者的利益,用來壓迫人民,剝削人民,奴役人民的剝削階級的軍隊;另一種則是為了保衛人民的利益,替人民服務的人民的軍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要想取得革命戰爭的勝利,就要建立和壯大人民軍隊。毛澤東的建軍路線就是人民軍隊的路線。人民軍隊具有民族的、人民的、民主的三大特點。它是民族的,因為在反對任何外國侵略者的保衛祖國的戰爭中,它是最忠誠、最堅決、最英勇的軍隊,具有至高無上的愛國熱情;它是人民的,因為它不僅來自人民,而且始終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而奮斗;它是民主的,因為在它內部完全廢除剝削階級軍隊對士兵兇殘的懲罰制度,實行民主的管理制度,建立平等的官兵關系和上下級關系,在紀律面前官兵一律服從,絕無例外,做到官兵一致。總的原則是從人民出發,為人民服務。
人民軍隊必須置于共產黨的領導之下。人民軍隊的歷史任務是奪取政權,鞏固政權,使無產階級及一切勞苦群眾在政治上、經濟上完全得到解放;人民軍隊只有在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之下,才能夠完成這一歷史任務;為實行共產黨對軍隊的領導,須在部隊中設立政治委員和政治機關,連隊黨支部應成為全連領導與團結的核心。軍事行政系統必須執行黨的路線和決議,完成黨交給的任務。同時,貫徹黨的路線和決議的大量工作又需要經過軍事行政系統去完成,黨組織也必須尊重軍事行政系統。部隊中的共產黨員應在戰斗、生產和群眾工作三個方面起模范作用。
政治工作是人民軍隊的靈魂和生命線。建設人民軍隊,實行人民戰爭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都和政治工作分不開。人民軍隊的政治工作,第一是啟發和提高官兵的政治自覺性,充分地相信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一定能奪得最后勝利;第二是團結本軍和友軍;第三是團結人民;第四是瓦解敵軍;第五是鞏固和提高軍隊本身的戰斗力,保證命令之執行。4、要從智力、體力、技術三個方面進行練兵。智力訓練主要是提高政治覺悟,建立在政治覺悟基礎上的勇敢才是大勇。智力訓練也包括提高文化程度,這是進一步學習政治和軍事的基礎。行軍打仗需要有強健的體格,體力鍛煉也很重要,技術訓練尤要重視并抓緊,“勇敢加技術”才能形成過硬的戰斗力。人民軍隊從整體上講是有政治覺悟的、是勇敢的,但武器裝備不如敵人;而在技術日益進步的現代,技術在戰爭中的作用愈來愈大,技術訓練也愈來愈復雜。同時,技術又是戰術的基礎。只有不斷提高技術和戰術水平,才能把戰斗力發揮到最高程度,才能達到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的目的。不重視體力與技術訓練,以為只要有了政治覺悟就有了一切的傾向,是錯誤的、有害的。5、帶兵要把士兵當成自覺的戰士。非人民、反人民的軍隊把士兵當成奴隸,實行愚兵政策;而人民軍隊則把士兵當成自覺的戰士。帶兵應十分注意提高戰士的階級覺悟,同時紀律也要嚴格,這種紀律應建立在自覺的基礎之上。執行紀律,干部要以身作則,職責分明,賞罰嚴明。提倡開展尊干愛兵運動,士兵尊重干部,干部愛護士兵。要組織戰士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使他們全面成長。6、要從愛護人民、愛護士兵出發、制定養兵方針。戰爭年代,人民軍隊解決物質供應的原則是: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在精兵簡政、軍民兼顧的原則下去保養軍隊;實行軍事共產主義的供給制度,官兵的生活待遇大體平等,同甘共苦;在不妨礙作戰和訓練的情況下,積極參加生產,貫徹軍墾屯田方針,建設軍隊自己的家務。
朱德 - 元帥三奇
開國十大元帥,朱德名列第一。他從一個佃戶的孩子成長為一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從一個小學教師成長為解放軍總司令。他是了不起的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他一生有三奇。
一奇將軍不當找真理,有財不發要入黨
朱德從小就關心民族的生死存亡。1909年1月,23歲的朱德考進云南講武堂,1911年畢業。同年10月在云南參加辛亥革命,蔡鍔任命朱德為連長。他指揮攻占總督衙門,立下戰功,時年25歲。后又擔任滇軍的營長、團長。1917 年,護國戰爭中,他英勇善戰,31歲晉升為少將旅長。
“五四運動”后,他研究中國形勢認識到,過去的斗爭方式不行,要學習俄國革命,找新的道路。他決心放棄高官厚祿,去找真理,去找共產黨。終于,他在德國見到周恩來,加入了共產黨。
二奇沖鋒在前,身經百戰,子彈硬是不碰他
1916年護國戰爭中,朱德隨蔡鍔到四川,納溪一戰朱德率部堅守半月,衣服被子彈打爛,可一點沒受傷。南昌起義后,朱德率2500人退至福建、江西邊界一帶,遇敵一個師。他親率幾個警衛員攀登懸崖陡壁,偷襲敵后,打得敵人倉皇逃命。
1928年6月,敵人10個團會剿井岡山。朱德親率尖刀連沖鋒,帽子被子彈打了一個洞,卻毫發未傷。1929年1月,朱德、毛澤東帶紅四軍主力從井岡山到贛南遇敵襲擊。危急時刻,朱德親率警衛班掩護撤退。他手提機關槍和戰士一起邊打邊撤,只剩3人,支撐了十多里路,終于和大部隊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