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基辛格,( Henry Kissinger 1923年5月27日 )是一位出生于德國的猶太人, 美國偉大的外交家和思想家。1923年5月27日生于德國紐倫堡附近的費爾特市。1938年基辛格15歲時,為了逃避納粹法西斯對猶太人的迫害,他父親路易?基辛格帶了全家從英國倫敦轉往美國紐約。隨后,基辛格進入紐約“喬治?華盛頓”高級中學念書。1942年美國向德國宣戰,基辛格應征入伍,后曾編人美軍第84步兵師,回到歐洲戰場。戰后,基辛格獲得紐約州政府的獎學金,1947年進入哈佛大學政治系學習,1950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他的畢業論文題為《歷史的意義》,有370多頁,洋洋大觀,廣受好評。畢業后,基辛格留在哈佛文理學院任助教。1950年轉至哈佛國際事務研究中心,不久即任執行主任。1954年獲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后以《重建的世界》為題,出版成書。1957年擔任講師,1959年成為副教授,1962年晉升為教授。他開設的課程中,“國際政治原理”、“美國外交的政策與政策問題”兩門課充滿“熱情和智慧”,深受學生歡迎。從1951年至1971年,他擔任哈佛大學國際論壇負責人的重任,前后辦了18期,直到他離開哈佛去白宮就職為止。在哈佛的20年“磨煉”,為基辛格日后“發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69年至1975年他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1973年,他與越南的黎德壽共獲諾貝爾和平獎。1973年至1977年,他任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的奇特經歷給了他若干“第一個”: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原籍非美國人的國務卿,美國戰后第一個猶太人出身的國務卿,第一個兼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國務卿。1977年退出政界后,基辛格擔任Chase曼哈頓銀行國際委員會主席、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董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顧問、對外關系委員會顧問等職務,仍以充沛的精力活躍在國際舞臺上。
亨利·基辛格 - 明星人物
在現實主義代表人物中,基辛格和凱南一樣,是以學者和決策者兼于一身為特點的。基辛格的現實主義思想與他的家庭
經歷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他的家庭遭受到德國納粹的迫害,后來全家不得不移居美國。他和漢斯?摩根索一樣,個人的悲劇式經歷造就了他們對人性和社會的現實主義認識。在他的大學畢業論文《歷史的意義:對斯賓格勒、湯因比和康德的反思》中,基辛格對人性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歷史的哲學包含著不僅對自然,而且對人性的神秘性和可能性的深刻的認識。基辛格對斯賓格勒的直覺觀非常贊嘆。他認為直覺觀理論對于人們認識和理解事物的內在性有很大的價值。他在他的理論中提出了與其他現實主義理論家所不同的觀點,即他否認歷史決定著人的行為和事件的結果。在直覺理論的基礎之上,基辛格同意人的行為是受到一定限制的觀點。他提出,人的行為和國家的行為的有限性決定了對道德標準的理解。這種人性的受限性,如知識的受限性,決定了人的直覺行動上的自由性。在對人的能力的有限性理論上,基辛格受到了尼布爾思想的影響。正因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基辛格提出人在道德上的行為也是有限的,是受到人的能力的限制,并且這些限制是在直覺的影響下作用的。因此,基辛格對于人性從來就沒有抱有過高的希望。
亨利·基辛格博士無疑是個極具魅力的明星式人物。他是美國外交圈的“教父”、“大腕”。他的名字在中國神州大地上差不多家喻戶曉。我們中國人很親切地把他稱為“老朋友”。基辛格博士已屆82歲高齡,正當五月春花盛開的時節,他應邀再次訪華。這究竟是他第多少次訪華,他自己也記不確切了。他只是說已經四十多次,這在外國重量級名人中大概是罕有的吧!我這次有幸自始至終參加接待陪同,近距離地觀察這位名人,于是,他在我心目中原本粗略的形象,一下子生動地凸現起來。
基辛格博士睿智沉穩,思想深邃。他中等身材,略略肥胖,短發染霜,精神矍鑠。只見他笑吟吟地向你走來,仿佛剛剛步下大學的講臺。
他是演講的老手,在北京期間,請他作了一次題為《世界新秩序》的演講,加上答問,總共一個半小時,他一直站立在講臺前滔滔不絕,我們為他準備了椅子,他卻不坐,這對于一個八秩高齡的老人來說,而且兩個月前曾動過心臟手術,不能不說他的身體素質相當可以。
亨利·基辛格 - 人格魅力
基辛格博士在北京的演講中說:“雖然我也去過別的國家,但我對中國懷有更高的敬意和感情,這不僅因為我崇仰中國的文化,兩國人民之間存有的親密聯系,更重要的是中國領導人一直以戰略眼光看待問題,令我印象深刻。”他還說:“中國發展速度世間僅有。我訪問中國很多次,我可以作出前后對比。”他參觀河南登封時說:“一個有悠久歷史的省,必有光輝燦爛的未來。”他在敦煌題詞:“中國總是不斷地使我感到驚奇和鼓勵。” “老朋友”調侃 中國菜:基辛格在登封市停留時,河南省委在少林國際飯店設宴招待。席間,當有人看了菜單,數了數密密麻麻的菜名,告訴基辛格有27道菜時,基辛格連連感謝主人的盛情,同時,他又即興發了一通高見:“美國是發達國家,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可是在吃的方面,中國倒是發達國家。”基辛格還說:“我如果讓我的廚師做27道菜,他非自殺不可。”此番漫不經心的感慨引起大家一陣大笑。他無意中調侃了中國極為普遍的大吃大喝的習氣。其實,那天的宴請還真算不上鋪張,乍看起來眼花繚亂的,仔細一瞧,所謂27道菜包括:花生米、小番茄、小黃瓜、嵩山老豆腐、香蔥煎炒涼粉、粉蒸野菜、香椿桃仁、登封燒餅、家鄉窩窩頭、烤紅薯、東北粘玉米、雜面煎餅、手工糊涂面……幾乎都是普普通通的河南小吃,既有地方特色又花不了多少錢。
基辛格思維敏捷,十分幽默,往往妙語如珠,脫口而出,不假思索,信手拈來,卻又看起來完全是那么生動貼切,毫不牽強。這次來到河南,安排基辛格一行參觀中國人民解放軍20集團軍一個旅,基辛格興致勃勃地觀看駐軍的訓練場地、宿舍、伙房,還觀看了專為外賓展出的坦克及輕武器之類的裝備。然后,部隊領導請基辛格題詞,他當即寫下這樣的文字:我希望我們兩國永遠不要使用各自的武器對準另一方。基辛格平易隨和:這次到西雙版納植物園參觀,一進大門,主人就給客人每個人戴上異常美麗并散發著清香的花環,而給基辛格戴的花環,上面的花朵格外大,基辛格很得意,一路上始終舍不得把花環取下來。在敦煌,每個人得到一頂芨芨草編織的草帽,基辛格特喜歡,也是一直戴著,尤其是照相時,一定戴著它,很滑稽的樣子。基辛格注意入鄉隨俗,在宴會上總是要站起來,學我們中國人,繞桌一周,向宴請方所有人員笑容可掬地一一碰杯敬酒,包括每個工作人員以至譯員。這種做法在西方是少見的。而且,基辛格在答謝時,總是忘不了提到接待中在下面具體辦事的工作人員,體諒 他們的辛苦,很讓人感動。
亨利·基辛格 - 家庭生活
夫妻情深 助手是“中國通”:基辛格與南茜這對老夫老妻之間感情深厚。南茜比基辛格小12歲,但個子比基辛格幾乎高出一頭。當年,毛主席會見基辛格夫婦,毛主席開玩笑地問南茜:“你怎么長得這么高呀?” 南茜很有學問,懂得多種語言,長期以來,她是基辛格的得力助手。基辛格在其著作《大外交》“致謝”中寫道:“我妻子南茜一直是可靠的顧問和我的精神依托。她讀了全書,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基辛格一行這次訪華,所到之處,他們夫婦倆總是緊緊相隨。有時,夫人慢了幾步,基辛格在前面站住,默默等待,如果是基辛格先到了一個參觀點,便輕輕呼喚:“南茜,快來看”這真是鶼鰈情深。
基辛格這次中國之行,應其要求,我們為他安排的參觀項目比以往每一次都多。基辛格親身所見所聞正激發著他的靈感,他的新著已在醞釀之中。他的另一助手便是美前駐華大使芮效儉,是個中國通,漢語講得不錯,甚至還能抑揚頓挫地全文背出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李后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一路上,他不斷地為基辛格積累素材。不過,基辛格的所有著作不假別人之手,都是他親自動筆所寫,他是不用電腦打字的,一律由助手謄抄,他承認自己的手稿“極其潦草”。尤其難能可貴的,基辛格的每一部著作都不是急就章,而是先打腹稿,深思熟慮,往往都要花三四年時間。這在當今人們普遍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的風氣下,基辛格的這種治學態度無疑是格外可貴的。
亨利·基辛格 - 政治影響
與來自中美兩國的政商界人士共慶新中國六十華誕。見證了中美關系發展三十年的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也到場與眾人愉快交流,基辛格說:當七十年代第一次到中國時,我絕對想象不到中國有今天的發展成就。基辛格說,不但他自己親眼目睹中國發展巨變,就連家人也感嘆中國變化太快:我兒子曾經在一九七四年和我一起去過中國,二00八年他再次和我一起重返北京參加二00八年奧運會,當他看到現在的中國時,已經和記憶中一九七四年的中國完全不同了,中國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
基辛格強調,三十年過去,中美關系已成為世界關系中最重要的一個元素,人們總是不停的談論中美關系。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舉足輕重的國家之一,是世界經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現在中美關系已經和過去完全不同了。他認為,中美現在面臨共同的機會,可以共同努力,在世界經濟發展、世界和平、環境、氣候變化和能源等方面,讓相互間的合作更上層樓。我經歷了中國四代領導人、八任美國總統,我可以這么說,中美間的友好關系將持續下去,中美間的關系從未像現在這么開放、友好、合作,基辛格說。中國駐紐約總領事彭克玉在國慶招待會上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中國發展和中美友好事業的美東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謝。他表示,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項事業取得輝煌成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愿與美方共同努力,加強雙邊各領域的交往和合作,深化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的溝通與協調,尊重和照顧彼此核心利益,推動中美關系持續健康穩定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