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間隙,張明問記者,能否幫忙去勞動監察部門投訴?聽到記者轉述的情況,南京市勞動保障監察支隊工作人員范雋表示愛莫能助。他解釋道:“對于大學生頂崗實習,勞動部門可以按《江蘇省勞動合同條例》規定,要求企業按約定的標準支付實習報酬,且不得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而兼職行為,不存在正式的勞動關系,不在勞動保障監察、勞動仲裁范圍內。如果討薪不成,只能走司法途徑。”
“張明可以找企業討薪,還有人做了兼職卻不知道到哪里、找誰要錢呢。9月中旬,兩個女孩來投訴,說在一個網站兼職做美甲師,老板通過網絡派工,扣10%的管理費后,其余收入都是美甲師的工資。她們做了六七單,沒拿到工資,想跟老板要,卻聯系不到老板。”范雋感慨,“才接觸這類事情時感覺‘無厘頭’,現在見怪不怪了,因為通過網絡達成的松散用工關系明顯增加。”
的確,某兼職網站上,南京地區兼職信息細分為三十多類,不少一兩分鐘前發布的招聘信息,已顯示有人投遞簡歷。在互聯網研究機構“易觀國際”分析師孫夢子看來,招聘行業是最早被互聯網化的領域之一。她告訴記者,作為互聯網招聘的細分市場,兼職招聘去年起快速升溫,兼職類網站、APP都很紅火。今年第二季度,三大兼職類APP的活躍用戶已達48.3萬人。
那么,在這些網站或APP發布招聘信息,有何門檻?在某兼職網站,記者幾步就注冊為企業用戶,順利進入填寫兼職信息頁面。該網站提示,未認證企業的兼職信息,需經過1小時的審核才能發布,認證企業發布的信息無需審核可立即上網。記者電話咨詢如何成為認證企業,該網站表示提交營業執照副本后,會有人聯系。
為了保障求職者利益,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黃秀梅建議,網站、APP,對入駐經營者,首先要履行審查義務,核實其是否有資質、相關證照是否齊全,其次要跟蹤、監管并評估其誠信度。如果有求職用戶投訴被欠薪等情況,網絡平臺應協助投訴者與經營者溝通,確定一個最后支付期限,如果經營者到期仍不支付,平臺有權撤掉其發布的信息,直至將其加入“黑名單”。她還建議,各互聯網招聘平臺,可以借鑒淘寶等網絡商品交易平臺的做法,要求入駐經營者提供一定的保證金。
黃秀梅還為求職者支招:求職時辨別兼職類網站、APP的資質,了解其運營者是否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碰到被欠薪,請網絡平臺協助,與用工者協商解決,不能解決的就提起訴訟。如果網絡平臺對投訴不理睬、不作為,被欠薪者可到工商部門投訴平臺。范雋提醒,即使做兼職,也要與用工者簽協議,明確時間、報酬等內容。
9月30日,記者聯系“愛代駕”南京辦公室負責人余然。他答:“最早今天、最晚8日發工資。”“兼職企鵝”客服表示,確實接到張明投訴,已與雙方聯系,會繼續跟蹤。她強調,平臺不收取雙方任何費用,也沒有執法權力,碰到這樣的情況只能先了解溝通。
記者發稿前得到張明消息,兼職工資終于到賬了。找企業、網站、媒體,等了一個月才拿到辛苦錢,令他深感維權之難。他說,年輕人找兼職,不在網上找,在哪里找呢?期待網絡招聘平臺能是高誠信度的空間。
作者:兼職企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