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畢業生飯碗報告》顯示,2014年應屆生平均起薪為2443元/月。薪水骨感的直接結果便是超三成應屆生仍啃老,近四成過著“月光”生活。90后應屆畢業生擇業觀念求安慰,近半數表示畢業后想去體制內工作,但最終只有16.7%的應屆生去了體制內工作。
似乎每年都會有這樣那樣的大學生起薪的比較,一方面這樣的比較有著現實的意義和價值。尤其是對于在學校的大學生來說,這樣的對比就是一面鏡子。另外,這樣的對比又是沒有太多意義和價值的。因為這樣的數據僅僅就是一個平均數,我們知道在中國的語境中,數據一旦被平均就是一個沒有意義的數字。所以,大學生面對著自己底薪很低的局面并不能就說起點就低,更不能對于大學生群體進行否定,也不能覺得自己白白浪費了青春時光。畢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起薪這樣一直延續下去的,而這僅僅是開始罷了,何況,后面的路到底如何還都是一個未知數。
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底薪低的現狀來源于勞動力市場的現實,對于這樣的現實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但是,我們能夠改變是我們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起薪,這僅僅是一個機會罷了。面對這樣的機會,到底應該如何把握就是一個分水嶺。有的學生在畢業之后第一份工作的起薪很低,或者只有2000元。但是,他能夠根據這樣的一個機會實現自己的價值,最終將自己的工資實現了幾何級數的遞增;而有的學生卻是碌碌無為,在這樣的2000元起薪上混跡了好幾年。這就是人生的差距所在,而造成差距的原因就是個人的努力程度,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只有自己的雙手能夠創造美好的未來。
另外,人們如果僅僅聚焦于大學生起薪低這樣的論點上,似乎沒有切中要害。因為我們必須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如果僅僅通過比較的方式,我們看到大學生的起薪太低,還不如打掃衛生的環衛工以及建筑工人的工資水平。這樣的比較其實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后者從事的都是體力勞動,他們發展的空間也很有限。而對于大學生來說,可以說有著廣闊的發展天地,工資的晉升空間也是無限的。所以,與其聚焦于底薪低,不如發奮努力。因為在這樣的起薪上就是機會,也是很高的起點,站在這樣的起點上,能夠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大學生畢業生的起薪低,這僅僅是暫時的。正如葉啟田在《愛拼才會贏》中所演唱的那樣:人生好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而起薪低就是落下去的時候,我們應該有理由相信,人生必然有云淡風輕時候,在那樣的時刻,起薪已經被拋諸腦后。我們能夠看到的將是一個面對暫時的挫折和困難勇于挑戰自己的大學生群體,起薪低怎么了?至少這是自己通過雙手獲取的,一點都不丟人。何況,面對這樣的起薪永遠不是一成不變的,再加上起點也不低,總有一天未來的天空屬于你我。
作者:兼職企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