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北大老師陳春花的一句話,當管理超過運作的水平時,就會出現問題,不是因為管理錯了,而是因為運作帶不動。如果管理無效,就會顯得空洞,這就是為什么不接地。
我又想到昨天帶孩子去新健身房游泳,因為這里柜子的開門方式和我原來的方向不一樣。我沒注意,頭撞得很重,摔了一大跤。當時感覺差點腦震蕩。
Zara在新公司經常遇到,尤其是文化先進到落后的公司。從勢能高的地方到勢能低的地方,有很多現象,比如外企到私企,大企業到小企業。這些民營企業和小企業并不是因為現代管理水平低而業績不佳。由于各種原因,他們已經發展成自己的系統,管理得相當好。當然會有很多問題,大家都想改變。想要走得更好,就必須引入新的管理,這就是管理升級的過程。所以老板也會去EMBA,請咨詢公司,介紹國外公司的成熟高管...
很多外企的管理者因為天花板、國內水土不一致、理想感情等各種原因加入了私企。每一個被文化沖擊影響(馴服)的來到私企的外企都有一段文化不適期。每個人都想有所成就,但是融入文化并取得成就并不容易。
相反,如果你不小心,你不僅會遇見我,還會有更嚴重的后果。
當我們剛到一個地方的時候,對環境很熟悉,有一張原始環境的慣性圖,特別是新環境和舊環境之間有熟悉的東西的時候,就像我對我的健身房的環境很熟悉一樣,只是我沒有完全注意到新健身房的柜門是朝另一個方向開的。
如果我們不熟悉,完全不熟悉,就會很小心,這個時候就不會那么容易受傷了。
其實進入新企業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做的每件事看起來都很熟悉,我們會認為自己很了解問題,用經驗去看待新的環境。這會給我們帶來很多不適。由此,我會從各種跳槽案例中發現,有些跳槽的人完全比換企業或換崗位的人適應得更快。因為一些熟悉的東西讓我們對不熟悉的部分放松警惕。
1、熟悉環境,不要忘記自己的主動心態。
Zara入職后發現新公司很激進。開會的時候大家都在互相較勁,實際行動沒有后續。一切其實都在會議下解決了。可笑的是,公司還有那種“類似傳銷”口號的早晚會議。扎拉困惑地說,你不知道會議的基本原則嗎?你不解決問題,下定決心就好了嗎?
她原來公司的早晚會議都是關于設定數字,發現問題,執行計劃,對人負責,解決問題。真沒想到新公司的會議居然是這個形式。至于老員工,裙帶關系復雜,但有心理預期。雖然沒什么不贊成的,但這也是她所期待的最大的不同。
其實這只是一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如果老板有戰略眼光,公司前景好,你也不用錯過理性克制的原始文化。現在我們在一個新的環境中,我們必須記住我們當時為什么加入這家公司,不要忘記你的主動性。
現在很多民營企業都在用這種可笑的低級形式,這其實是一種員工素質不夠整齊,無法提高執行力和凝聚力的形式。很多時候也是企業無奈之舉。現在這種形式已經在很多行業使用,尤其是保險、房產中介、餐飲、美容院……如果沒有可取之處,相信會被拋棄。
據我所知,一些外國公司也在效仿。如果整體方向是你喜歡的,那你也不用把這種形式上的東西當成是不可接受的。
至于老板和同事,沒有界限概念,公私時間和公私事務沒有區分。這也是很多私企的特點,連老板本人都完全沒有這種感覺。這也需要先接受,再慢慢改革。
不要那么悲觀,所有的企業都離不開大環境,社會環境一般更專業,更私人。我們應該記住的是,正如卡內基先生曾經說過的那樣:折磨我們的不是路上的艱辛,而是鞋子里的砂礫。
2.為了管理公司,接地氣很重要。
充分了解新企業的做法,管理不能超過運營,外企人才比較齊,招聘標準比較高,培訓培訓體系比較完備,更重要的是因為長期運營,職業經理人制度比較完善,企業文化比較穩定。我國民營企業時間短,從基層企業招聘老員工會參差不齊。在培訓和培訓體系建設中,老板是文化的核心,制度也在建立。外部環境要求企業靈活機動,文化自然更靈活。所有習慣于工作的人都想在相對穩定的文化中工作,但實際上,商業是要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我們服務私企,很多老板招高級管理人員都是希望有創業心態,而外企從來沒聽說過有什么創業心態。如果心態要求的話,更多的是要求一種執行心態。
3.注意用詞。想改變別人,先調整好自己。
在外企出生的職業經理人,尤其是長期做得好的職業經理人,往往會養成比較“洋氣”的形象,從他們的言行舉止就可以看出來。這也是最明顯的區別。我們經常嘲笑說同一個行業,做同一個生意,用同一個渠道,外企和私企在外表上就像是兩個國家。外企融入私企的第一步不是匆忙判斷別人的對話和郵件文字,而是視環境而定,用同一種語言溝通。語言行為改變你的想法,先讓Ta人從表面上認可你,比你從內心鄙視Ta,卻指望別人改變自己的人緣好得多。
4.不要急著換。改變從一個小地方開始,從減法開始,慢慢替換,慢慢添加。
人討厭改變,尤其是我們在這個環境里,多了一個空降兵,我們不會覺得它會改變什么,但是一下子加了很多東西,就會立刻覺得很煩,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反抗。但是我們不注意減少一件我們不太注意的事情,做一點改變。如果效果好,就會形成共識。
5.成績最重要。有時候,真正的成就會得到及時的反饋。
在任何地方,領導都是影響他人的能力,而影響不僅僅是職位的權威性,更是人格魅力和專家能力。專業能力體現在專業上。在老臣子遍地的新公司里,他們只需要等待機會,積極創造機會。優秀的人總能脫穎而出,有人格魅力的人機會來得更快。人格魅力在于嚴格的自我要求,真誠的關心他人,為他人創造價值。
在新環境下,最重要的是先貢獻價值,再展現權威。
6.堅定信心,調整心態。
相信自己能為新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不是批評,是一種漸進的轉變。
外企優秀的管理者去私企,只是因為能打破天花板。當我們選擇一條道路時,我們必須接受這條道路上的荊棘和坎坷。如果有機會參與決策,就要接受伴侶和自己的不同。
痛苦有時候是好事。在新的環境中,我們會遇到障礙,會撞上對方,但是痛苦讓我們學得很快。
在新的環境下,我們必須放棄股票思維。以前的成功經歷可能是未來失敗的種子,存在是合理的。既然來了,就需要向現有的公司學習,認識到新公司邀請自己來解決這些問題。光是批評并不能幫助團隊,需要更好的計劃來說服人們帶來改變。
7.在各個層面創造更多非正式溝通的機會。
國外公司線路清晰,溝通成本低。但在民營企業中,模糊的區域很多,團隊之間的合作往往不在工作中,讓人覺得溝通成本高,但實際上表現形式卻大相徑庭。私企除了要和老板溝通,還要創造機會和同事線下溝通。為了獲得信任,他們有時需要表現出信任。有了信任和感情,很多事情都可以順利進行。
多和老板溝通,除了獲得老板的信任,了解老板的溝通方式、思維方式,了解老板的策略,了解公司資源的局限性,為公司的發展提供專業的建議,讓行業贏得信任和尊重。在一個民營企業,老板的能力、眼光、決心遠比一個成熟的外企重要。
最后Zara同意先用阿林的心態工作,但明白為什么從外企到私企的職業經理人有一半以上不能適應。這和跨境一樣,需要大量的準備。如果準備不足,一個平臺上的經驗不能用在另一個平臺上。這種情況下,就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在飛機上還沒準備好,給自己一個合理的時間,比如半年,但還是適應不了,失去熱情,反復看,還是接受不了。可能是時候離開了,在職場上沒什么大不了的。也許現在還不是大家合作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