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兼容性測試?兼容性測試側重哪些方面?
兼容測試主要是檢查軟件在不同的硬件平臺、軟件平臺上是否可以正常的運行,即是通常說的軟件的可移植性。兼容的類型,如果細分的話,有平臺的兼容,網絡兼容,數據庫兼容,以及數據格式的兼容。兼容測試的重點是,對兼容環境的分析。通常,是在運行軟件的環境不是很確定的情況下,才需要做兼容。根據軟件運行的需要,或者根據需求文檔,一般都能夠得出用戶會在什么環境下使用該軟件,把這些環境整理成表單,就得出做兼容測試的兼容環境了。兼容和配置測試的區別在于,做配置測試通常不是Clean OS下做測試,而兼容測試多是在Clean OS的環境下做的。
2、我現在有個程序,發現在Windows上運行得很慢,怎么判別是程序存在問題還是軟硬件系統存在問題?
檢查系統是否有中毒的特征;檢查軟件/硬件的配置是否符合軟件的推薦標準;確認當前的系統是否是獨立,即沒有對外提供什么消耗CPU資源的服務;如果是C/S或者B/S結構的軟件,需要檢查是不是因為與服務器的連接有問題,或者訪問有問題造成的;在系統沒有任何負載的情況下,查看性能監視器,確認應用程序對CPU/內存的訪問情況。
3、測試的策略有哪些?
黑盒/白盒,靜態/動態,手工/自動,冒煙測試,回歸測試,公測(Beta測試的策略)
4、正交表測試用例設計方法的特點是什么?
用最少的實驗覆蓋最多的操作,測試用例設計很少,效率高,但是很復雜;對于基本的驗證功能,以及二次集成引起的缺陷,一般都能找出來;但是更深的缺陷,更復雜的缺陷,還是無能為力的;具體的環境下,正交表一般都很難做的。大多數,只在系統測試的時候使用此方法。
5、描述使用bugzilla缺陷管理工具對軟件缺陷(BUG)跟蹤的管理的流程?
就是Bugzilla的狀態轉換圖。
6、你覺得bugzilla在使用的過程中,有什么問題?
界面不穩定;根據需要配置它的不同的部分,過程很煩瑣。流程控制上,安全性不好界定,很容易對他人的Bug進行誤操作;沒有綜合的評分指標,不好確認修復的優先級別。
7、描述測試用例設計的完整過程?
需求分析+需求變更的維護工作;根據需求得出測試需求;設計測試方案,評審測試方案;方案評審通過后,設計測試用例,再對測試用例進行評審。
8、單元測試的策略有哪些?
邏輯覆蓋、循環覆蓋、同行評審、桌前檢查、代碼走查、代碼評審、景泰數據流分析。
9、LoadRunner分哪三部分?
用戶動作設計;場景設計;測試數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