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說,學校設置的專業課程“重理論輕實踐”,面對用人單位的“拷問”,才發現自己實際操作技能不足,和市場需求較多的“網絡工程師”要求相差甚遠。
國家相關部門統計數據顯示,未來5年,中國對從事網絡建設、應用、服務等新型網絡人才的需求將達到60萬—100萬人。然而,計算機專業出身的李衛卻仍然在職場上碰了釘子。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李培林日前介紹說,2007年中國近500萬高校畢業生中,至今仍有一部分沒有找到工作,這種情況應該引起高度重視。而隨著新的大學畢業生不斷走向社會,大學生就業問題將更加突出。
李培林指出:“如何解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將是繼逐步解決國有企業下崗職工之后面臨的一個重要的難題。”
中國于1977年恢復高考,當時共招收27萬名大學生;2007年,中國普通高校大學生和研究生招生規模分別達到570萬人和42.4萬人。30年間,招生人數增長逾20倍。如今中國高校在學人數位居世界第一。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茅認為,中國已跨入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他透露,2008年全國普通高校計劃招收本專科生599萬人,研究生44.9萬人,分別比2007年招生數實際增長5%和6%。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目前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僅占總人口的5%左右,比例還很低。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鄭功成說,從5%的比例和快速發展對未來高素質勞動者的需求來看,教育部門培養更多的大學生顯然是符合中國長期可持續發展要求的。
“十一五”期間,中國將有2700萬名普通高校畢業生需要就業,每年凈增70萬—100萬人。
有關專家分析認為,這并不意味著勞動力市場已經供大于求,實際上每年勞動力供求缺口仍在1300萬—1400萬人左右;市場對畢業生有效需求增長卻存在相對滯后現象,使高校畢業生結構性矛盾突出。
另一方面,在面臨市場擇業情況下,大學生們比較一致地把目光盯在城市、黨政機關、國有企業等,而對于非公有制企業、尤其是農牧區基層,卻鮮有興趣。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副所長楊偉國分析指出,這就是結構性矛盾的具體表現。理論上說,一方面是技能性缺口,包括專業不對口,學校所學和用人單位需求存在落差;一方面是區域性缺口,譬如落后的農村沒人去,京滬等熱門城市去不了。
楊偉國認為,對于技能性缺口,要求高校創新教學、專業,國家教育體系要和社會、全球發展趨勢同步;對于區域性缺口,則要求國家給予相應的鼓勵政策、補償政策等。
對此,中國政府有關部門表示,將協調配合做好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服務、職業指導、創業培訓、職業資格培訓等工作,通過一對一的服務援助,盡快幫助大學畢業生實現就業。
作者:兼職企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