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釣魚嘴村背靠黃海,有著豐富的海洋資源。盛產螃蟹,當地村民大多以捕撈螃蟹為收入來源,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為此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小海螺青春志愿服務隊前來探索釣魚嘴村的螃蟹產業鏈。

根據大爺的講述,實踐隊員了解到影響螃蟹生長的因素主要有水溫、鹽度、光照三方面。水溫的變化直接影響螃蟹的掠食和生長。24到28攝氏度為生長的最佳水溫,水溫長時間超過32攝氏度時易早熟。螃蟹怕熱不怕冷,如果水溫高于32攝氏度,螃蟹的脫殼就會變慢乃至延后。螃蟹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對鹽度有不同要求。螃蟹從幼體開始就喜歡淡水,并遷徙至淡水生活。秋季,螃蟹性成熟時,則又回到半咸水處交配、產卵和孵化。螃蟹喜弱光,晝伏夜出。光照可促進鈣的吸收,從而促進甲殼生長。此外,光照還可促進水生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增加水體容氧量。在釣魚嘴村臨近的海域,受緯度、氣候和光照的影響,恰好滿足螃蟹生長主要條件,再加上海底環境復雜多樣,海洋生物豐富,為螃蟹提供了大量食物,這里便成了螃蟹盛產的地方。
實踐隊員們又看到村民會將一些螃蟹放到地上晾曬,類似于曬小麥,對此有些不解。村民們為隊員解答了疑惑,當地螃蟹主要通過販賣的方式處理,但有些螃蟹由于個頭太小或者時間長不新鮮導致無法賣出。這些積壓的小螃蟹,村民們便會把他們晾曬在地上去除水分。如果不經人工處理任由其腐爛,便會發出一股魚腥臭味污染環境,而曬好的螃蟹殼卻有不小的用處。

曬好的螃蟹殼可以作為村民們養雞養鴨等家禽的飼料,螃蟹殼中富含鈣和其他微量元素,被雞鴨吸收可使其生長發育更好,肉質更鮮美。但村里雞鴨養殖規模并不大,多余的螃蟹殼便用作植物化肥。將蟹殼曬干后,放入水中浸泡兩天,再將其曬干,曬干的蟹殼磨碎并倒入水中,可用來澆灌植物。蟹殼作為天然的磷鉀肥,有了它可使植物葉子翠綠茂盛。
依托螃蟹產業,村民們的腰包變鼓了,嘴角上揚了,這便是鄉村振興的成果。實踐隊員們在此過程中也感受到村民們的智慧,小小的螃蟹殼在村民手中從污染環境的廢物變成了飼養家禽、滋養植物的寶物,降低了污染也節約了成本,這便是可持續發展。相信在未來,釣魚嘴村的村民們定會更加富有,更加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