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隊員首先來到釣魚嘴村村委會,對村書記進行采訪。其中村書記介紹到,山東在新技術和新模式上做得比較好,采取的是“零干預”的放養模式,讓海參“乘風破浪”地長大,通過養殖戶、學界各方努力,數十年來海參養殖的發展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村書記帶領實踐隊員前往養殖基地進行參觀,在路上民風淳樸的村民向實踐隊員熱情地問好,實踐隊員并對村民進行了實地采訪。

實踐隊員問道“叔叔,您養殖海參現在收入怎么樣?”村民熱情地答道,“非常好,你看,我們家家戶戶都已經翻蓋新房子,也有存款了,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在路上,實踐隊員發現釣魚嘴村村民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甚至兒孫滿堂,令實踐隊員也感到十分的幸福。村民都夸到,多虧了國家好的政策,帶領他們走向美好的明天。
走了不久實踐隊員便來到海參養殖基地,隊員發現海參養殖,參苗先在養殖大棚中發育一段時間后,轉往室外養殖池中。除此之外,實踐隊員還了解到,該村養參面積約10萬平方,年產量約七八十萬斤。海參養殖戶通過自己的實踐,摸索,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養殖中,來得出養殖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村民也經過了許多彎路,不會用料,水溫控制不當等,最終通過實踐探索出屬于該村特色的養殖方式,真正的做到,將指導與生產相結合,提高海參的產量。但實踐隊員發現該村缺少海產品的加工,并向相關人員提出了建議,使該村海參養殖體系更加完善。

實踐隊員問道“養殖基地是直接與海水相連嗎?”養殖基地負責人回答道,“我們這些池塘都是連著的,要定時定期往池子里補充海水。池底是泥沙,根本無法單獨抽干一個池塘。”實踐隊員恍然大悟。紛紛表示,學習到新的知識,補充自己的經驗。
養殖基地負責人緊接著向我們介紹到,除養殖池之外,還有連接著海洋,通過潮汐補充天然餌料的天然養殖,戶外自然環境四季分明,生長周期長,使生態化養殖的海參品質優良。從參苗到成熟出水需要四年時間,海參養殖對技術和養殖戶的耐心都是考驗。
實踐隊員對海參養殖周期長提出了疑問,海參養殖戶還通過什么手段獲得收入呢。隊員了解到,除了養殖創收外,還出售鮮活水產品,有固定的客戶,再加上網上直播帶貨,吸納了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了生活富裕。并且村民還進行其他的海產品的捕撈販賣,提高收入。
實踐隊員們進行海參和螃蟹的捕撈及晾曬,來充分了解海參和其他海產品的養殖,在實踐中,隊員時刻保持熱情,嚴謹認真地完成每項任務,每次遇到動手的機會,大家都積極的參與,用心的感受,真正的做到了深入一線學習。在鞏固專業知識之外,還提高了他們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為接下來的實踐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通過此次實踐,實踐隊員不僅了解到海參養殖的相關知識,還深刻了解到鄉村振興的必要性和新政策下,村民幸福美好的生活,為構建和諧新農村與和諧社會,實現“科學養殖”、“綠色養殖”做出了有效貢獻。我們要勇于擔當作為,通過實踐認識鄉村,充分提高青年學生對鄉村的熱情,培養對鄉村的感情,為鄉村建設添磚加瓦,探索鄉村振興新模式,賦能藍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