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青島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矢志三農,田園逐藝”赴威海實踐服務團在專業指導教師崔振華、閆征南的帶領下前往劉公島。實踐隊員們在劉公島旅游碼頭坐船到達島上。劉公島位于中國東部山東半島東端威海灣灣口,島面積3.15平方公里,島岸線長14.95公里。為威海市海上天然屏障,在國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中日甲午戰爭在此留下了深刻的歷史印跡。實踐隊員跟隨著導游從旅游碼頭出發,看到了英租時期遺留下來的眾多歐式建筑,這是劉公島慘遭英國殖民統治42年屈辱史的見證。隨后跟隨著導游的腳步,實踐隊來到了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陳列館(1894—1895)。據了解,這是一座全面展示中日甲午戰爭歷史的綜合性展館,門口15米高的北洋海軍將領像屹立在展館頂端,高舉望遠鏡昂首屹立、眺望遠方。整個展館分為“序廳”、“甲午戰前的中國和日本”、“甲午戰爭”、“深淵與抗爭”、“尾廳”五個部分,展出珍貴甲午戰爭歷史圖片共650多幅,復制了大量甲午戰爭時期的武器裝備,還原再現了多個超寫實人物塑像場景。據講解員介紹,1894年,日本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略中國的戰爭,史稱甲午成爭。甲午戰敗之后,簽訂了《馬關條約》給中華民族造成了無比深重的災難。此戰不僅改變了亞洲的傳統戰略格局,而且對世界近現代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劉公島是北洋海軍成軍地,甲午戰爭古戰場,也是聞一多先生筆下的七子之一。跟隨著歷史的腳步,在導游的講述下,實踐隊員參觀了北洋海軍艦船的模型。當實踐隊伍來到“甲午戰爭”這一展廳時,氣氛變得沉重起來。最讓人動容的是當時金州城西南住著一戶姓曲的人家,家中的男人全部都上了戰場,一家只剩老少三代7名婦女和3個孩子。為不受日軍侮辱,7名婦女懷抱著3個孩子含淚跳下水井。走到尾廳,導游告訴實踐隊員們,甲午戰爭的失敗告誡人們“落后就要挨打,腐敗必然滅亡”。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都非常重視海軍及海防的建設,并作出了重要的指示。這也提醒人們應居安思危,增強全民的海權意識,加強海防建設,讓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讓歷史警鐘長鳴。

參觀完甲午戰爭紀念館,實踐隊員們跟隨導游來到了坐落在劉公島中部南坡的海軍公所。海軍公所是中國清代北洋海軍提督辦公的官署,為北洋海軍提督及其總兵、副將、參將們議事辦公之地,是中國最早的海軍指揮機構辦公的營院。劉公島上的海軍公所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海軍衙門,于1977年12月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進行整修,1988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保護范圍的主要部分。海軍公所占地17000平方米,其平面呈長方形,主體建筑分前后三棟,三進院落。朱漆正門上懸掛著李鴻章所題“海軍公所”橫匾。內設甲午戰爭展覽廳、蠟像館、禮儀廳、議事廳、演武廳等展廳,陳列中日甲午戰爭的歷史文物和史料。實踐隊員們跟隨導游首先進入禮儀廳,這是用于接待官員的,廳中擺放著清朝桌椅等陳設。再往里是議事廳,是北洋海軍高級將領召開軍事會議的場所。院里還有容量為二百立方米的地下儲水池,可承接雨水、雪水,在旱季或戰時提供淡水。還有演武廳,是供海軍研討戰法和演練武藝的。館中還展覽了海上打撈出的導彈、船錨等文物。實踐隊員們這次為牢記歷史,探尋紅色基因參觀劉公島,堅定了一個國家只有國力盛、民力富、軍力強,才能不懼侵略,傲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念。

通過一天的學習,實踐隊員們認識到甲午戰爭是一個重大的轉折,戰敗的刺痛驚醒了中國的千年大夢,無數的仁人志士為中華之崛起而抗爭,開始救亡圖存,在苦難中不斷探索,才迎來美好的今天。本次參觀有利于青少年不忘來時路,復興中國夢,自覺扛起時代重任,弘揚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復興中國夢,承擔使命,實現價值,創造更好地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