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2日,南京中醫藥大學薪火實踐團“云龍山下試春醫”徐州小分隊前往徐州市賈汪區王秀英中藥香包非遺文化傳承所在地,采訪王秀英中藥香包95后傳承人孫歌堯,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香包又稱“香囊”、“香纓”,俗稱“香布袋”,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品,歷史久遠。漢樂府長詩《孔雀東南飛》中“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等詩句,印證了香囊的悠久歷史。徐州是兩漢文化的發祥地,徐州香包早在漢代就已出現,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演變,逐漸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香包形式。徐州香包以新、奇、美、真為特色,形狀敦實淳樸,色彩對比強烈,立體造型栩栩如生,整體上生動、簡潔、粗獷、質樸,局部刺繡恭謹細膩,相得益彰,形神兼備,惟妙惟肖。多以喜慶吉祥題材為主,如龍鳳呈祥、鴛鴦戲水、松鶴延年等,寄托著人們祈求祥瑞、辟邪納福、豐衣足食的美好愿望。從藥用價值上來看,徐州香包內料由20多種中草藥配比研磨而成,有著驅蚊除蟲、抵抗病毒、預防感冒的作用。


為進一步了解中醫藥非遺傳承----徐州香包的傳承現狀以及中醫藥發展現狀,團隊成員對傳承人孫歌堯進行了采訪。

王秀英中藥香包傳承人孫歌堯向團隊介紹了她的非遺傳承經歷,從耳濡目染,到第一次接觸香包制作,再到如今守正創新,一步步腳踏實地,將徐州香包帶去更遠的地方。同時,她還為團隊分享了自己在徐州香包傳承教育工作上遇到的問題與挑戰以及解決措施和個人貢獻。此外,實踐團還了解到王秀英香包已經作為一項鄉村振興項目,帶領著馬莊村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在去年,該項目帶動600多位村民實現創業再就業,年產值近1000萬元。
最后,傳承人孫歌堯向實踐團講解了徐州香包制作流程,并帶領實踐團成員切身體驗徐州香包的縫制。從最初的中草藥配比、研磨成粉,到布料的刺繡、剪裁,再利用棉花填充其內部進行塑形,輔以一針一線縫合包邊,最后加上中國結、珠鏈、流蘇作為配飾,一個完整的香包就制作完成了。

“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欲達”。本次薪火實踐團徐州小分隊之王秀英中藥香包走訪順利結束。在此過程中,團隊不僅體會到了國家級非遺——徐州香包的獨特文化底蘊與其背后生生不息的文化自信,更在深入交流與訪談中了解到一代又一代傳承者為此付出的匠心傳承、從一而終的貢獻。
觀千秋,“知從所來”方能保持定力,眾多中醫藥非遺項目為中華民族上下千年的國民健康提供了寶貴的養生之法與獨到的治療手段,亟待更多力量對其保護、挖掘與傳承;鑒當下,“識其所在”才能保持清醒,作為新一代傳承者,應明鑒該項非遺的生存環境與傳承現狀,確定自身價值定位,分析其面臨的潛在機遇與挑戰;望未來,“明其將往”才能堅定信念,充分利用媒體力量增強影響力度,努力探索適合其發展的最優路徑,取其精華、守正創新,助其融入現代春風,是中醫藥人肩頭義不容辭的責任。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