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照,上午九點,實踐隊準時抵達了陳老的工作室。一進門,一股濃厚的文化氛圍撲面而來,各式毛筆懸掛于兩側,與滿墻的榮譽證書交相輝映,展現著陳老在制筆領域的卓越成就。工作室內的古色古香裝飾與陳老的工作臺相得益彰,仿佛時間在這里靜止,只留下對藝術的執著與追求。
陳老以茶會友,熱情接待了實踐隊的到來。面對隊員們充滿好奇與敬意的提問,陳老一一耐心解答,不僅詳細介紹了魯筆制作所需材料的多樣性與獨特之處,還深入剖析了不同工藝差異背后的原因。他的話語中透露出對魯筆文化的深刻理解與熱愛。
談及個人經歷,陳老的眼神中閃爍著光芒。自1964年起,他便跟隨侯連成先生學習毛筆制作,這一學便是近六十年。從民間手藝到文化遺產,陳老見證了魯筆發展的每一個重要時刻,也親身經歷了技藝傳承的艱辛與喜悅。他笑稱:“魯筆制作看似簡單,實則深奧,一旦深入其中,便難以自拔。”
陳老進一步闡釋了魯筆制作的“三義四德”標準,即“精、純、美”三義與“尖、圓、齊、健”四德,這是衡量一支魯筆是否合格的重要標尺。他還詳細介紹了不同種類的筆毛,如羊毫的柔軟與彈性,狼毫的硬朗與緊致,以滿足不同書法愛好者的需求。
談及非遺文化傳承,陳老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他指向身旁的女兒,表示不僅是自己,連子女也已成為這項技藝的接班人,展現了家族對非遺文化傳承的堅定信念與責任擔當。此外,他還提到社區對魯筆文化的重視與支持,定期舉辦活動以擴大其影響力。
在陳老女兒的帶領下,實踐隊參觀了成品展覽室,近距離感受了魯筆的藝術魅力與精湛工藝。隨后,陳老親自上陣,為實踐隊演示了魯筆制作的部分關鍵環節。他那嫻熟的技藝、專注的神情,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了這項傳統技藝的復雜與精細,也對陳老的精湛技藝與堅守精神表示由衷的敬佩。
此次探訪不僅加深了實踐隊對魯筆文化的認識與理解,更激發了他們為非遺文化傳承貢獻力量的熱情與決心。他們相信,在“匠魂尋新”實踐隊的共同努力下,魯筆文化這一璀璨瑰寶定能在新時代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