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時傳祥紀念館 張明月 供圖
沿著事跡展覽長廊緩緩前行,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一段段詳實的文字介紹,將實踐隊員們帶回了那個充滿艱辛與挑戰的年代。1915年,時傳祥出生在山東省齊河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4歲時因家鄉遭遇災荒,被迫逃荒到北京城郊,從此開始了他長達二十年的掏糞工生涯。在舊中國,掏糞工不僅工作辛苦,而且飽受社會歧視,被稱為“屎殼郎”。然而,時傳祥卻從未抱怨,他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默默地為這座城市的清潔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通過參觀展覽,實踐隊員們了解到時傳祥出生于貧苦農民家庭,14 歲逃荒到北京當了掏糞工。在舊中國,他受盡了社會的歧視和壓迫,但他從未抱怨,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工作崗位。新中國成立后,他翻身做了主人,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用一顆樸實的心記住了一個通俗的道理:掏糞也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一部分 被時傳祥的奉獻精神所打動時傳祥幾十年如一日,勤勤懇懇地工作,為首都的清潔衛生做出了畢生的貢獻。他放棄了節假日休息,有時間就到處走走看看,問問聞聞,提出意見大力改善城市環境。他的這種不怕苦、不怕累、任勞任怨的精神,讓實踐隊員們深受感動 。新中國成立后,時傳祥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加入了北京市原崇文區清潔隊,成為了一名光榮的環衛工人。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與重視。1959年,時傳祥作為全國先進生產者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群英會”,并受到了國家主席劉少奇的親切接見。劉少奇主席握著他的手說:“你掏大糞是人民勤務員,我當主席也是人民勤務員,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這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時傳祥的心弦,也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和決心。在紀念館內,實踐隊員們還看到了許多關于時傳祥工作和生活的實物展品。那輛曾經陪伴他風里雨里的送糞車、那套磨損嚴重的工作服、那本記錄著他點滴心得的工作手冊……每一件展品都承載著時傳祥的記憶和情感,讓實踐隊員們仿佛能夠感受到他當年工作時的艱辛與不易。同時,我也被時傳祥那種不怕臟、不怕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所感動。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奉獻。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時傳祥工作記錄 張明月 供圖
除了個人成就外,時傳祥還非常關心環衛事業的后繼與發展。他擔任原崇文區清潔隊“青年班”班長期間,通過言傳身教幫助青年人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和服務意識。他常說:“工作無貴賤、行業無尊卑;寧愿一人臟,換來萬人凈。”這句話不僅是對他自己職業生涯的總結,更是對所有后來者的鞭策和激勵。在他的影響下,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加入到環衛事業中來,為首都的干凈美麗默默奉獻著青春和汗水。走出紀念館的大門時,實踐隊員們心中充滿了感慨。時傳祥雖然已經離開了我們多年但他的精神卻永遠留在了人們心中。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訴我們:無論從事什么職業都應該以飽滿的熱情和高度的責任感去對待;只有真正熱愛自己的工作才能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而真正的英雄往往是那些默默無聞卻始終堅守崗位的人。通過這次參觀學習活動,實踐隊員們深刻體會到了“寧愿一人臟,換來萬家凈”這一口號背后所蘊含的巨大意義。它不僅僅是對環衛工人辛勤付出的認可和贊揚,更是一種對社會公德和個人品德的高度概括。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時傳祥精神,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圖為苯心未來實踐隊合影 張明月 供圖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