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回家啦!”熟悉的鄉音穿入耳中,那是街道口坐著的爺爺奶奶熱情的招呼。“你在這里坐著玩呢爺爺!”我熱切回應著,同時把手里團隊設計好的“醫養結合”宣傳單分發給爺爺奶奶,邊發邊向老人們介紹宣傳單的內容。
正值元宵佳節,老人們家里還算熱鬧,但是村子里空巢老人居多,偶爾也會聽說村東的周爺爺摔了一下癱瘓了、村北的劉奶奶去養老院住了。我建議老人們把拿回家的宣傳單給子女們看看,盼望著也許能攪動幾下池水,產生一點微波與漣漪……
思緒翩翩中,比街巷小路更早帶我回到家的是爺爺爽朗的笑聲。他就是我今天的訪談對象。爺爺今年76歲,五年前突發腦溢血,輾轉幾個醫院后最終選擇居家康復,目前生活基本能夠自理。
訪談正式開始,爺爺聽完我對于“醫養結合”的介紹后,表示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模式。得到爺爺認可的答案,我期待地繼續問:“如果未來有可能,您是否愿意選擇‘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呢?”爺爺給出答案之前,在一旁的奶奶和爸爸先笑出來了,意識到我的問題有些不合適,我尷尬地撓撓頭,正想解釋,爺爺笑著說:“我覺得你說的那個不錯,但是現在我每天逛東逛西挺快活,小賣部也還能干幾年,在家準備好吃的等你們回來,這樣最好,過幾年實在干不動了,去養老院也挺好,你們常來看看我。”我心中五味雜陳,也許對于老年人而言,身體各項機能日漸下降的時光里,只有充實和陪伴能為他們燃起希望的微光,對抗著單調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提到最擔心的問題,爺爺本人常年居家做康復,因此他非常關注康復訓練的連續性和專業性。我告訴他,“醫養結合”模式下的養老機構會配備專業的康復團隊,老人可以在機構內接受持續的康復訓練,甚至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計劃。爺爺聽后,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看著爺爺的笑容,我不禁又思考,“醫養結合”機構的這些舉措真的能夠落到實處嗎,即使落地、執行效果又怎么樣,這些都需要社會的監督和法律的強制規范。想到此,我深感責任重大。
“醫養結合”不僅僅是一個政策口號,更是關乎老年人生命質量、尊嚴與幸福的重大課題。我相信,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將會不斷完善,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專業、貼心的服務。而我,也將繼續在這條道路上堅定前行,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實際行動,為“醫養結合”項目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