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藝術,通過一把剪刀,一張紙,就可以表達生活中的各種喜怒哀樂。剪紙,作為一種原始藝術的載體,它在造型上總是運用夸張變形的手法,它善于將不同空間、時間的物象進行組合,通過一種夸張和變形的手法來改變對象的性質、形式,進而改變自然原形的慣常標準。每逢過節或新婚喜慶,人們便將美麗鮮艷的剪紙貼在家中窗戶、墻壁、門和燈籠上,節日的氣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熱烈。
其中,泰山剪紙是極具特色的一類剪紙,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泰山剪紙的美,泰安圖書館組織了文藝賀歲·迎新春傳統文化體驗,我們在泰安市圖書館聽了趙英老師關于泰山剪紙的講解,趙老師一幅作品中包含的元素非常多,在龍年將至的日子里,為了傳達好的寓意,作品中包含龍頭、牡丹、銅錢。其中,龍頭寓意著龍年吉祥,牡丹則象征著國家富強,銅錢寓意財源廣進,另外,作品外方內圓,意味著天圓地方,銅錢的形狀也是外圓內方,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剪紙兩側還剪了“龍騰盛世,國泰民安”的字樣,飽含著對祖國的祝福,這樣的一幅作品讓人眼前一亮。

圖為趙英老師贈予泰安市圖書館的剪紙作品。 李佳一 供圖
在立春這個特別的日子里,趙老師帶領大家共同學習了立春剪紙的剪法,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提問很積極,熱情高漲。雖然手法相對簡單,但也需要細心和耐心,稍微出現一點誤差,就會顯得不夠美觀。最后,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五顏六色的立春剪紙呈現出來。

圖為趙英老師講解“立春”剪紙的剪法 李佳一 供圖
據了解,趙老師是家族剪紙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出身于民間藝術世家,外祖母精于花樣剪紙,兩位老人就是趙老師的剪紙啟蒙老師。趙英女士自幼耳濡目染,在無盡的遐想中慢慢學習并喜歡上剪紙,練就了熟練的花樣剪紙技藝。秉持著“只要保持耐心并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有收獲。”的信念,進行剪紙創作。
泰山是中國的歷史名山,上千年來人們始終將它作為一種精神的象征和寄托,以致影響著人們的社會活動。其中較為引人注目的便是獨具特色的泰山剪紙:把剪刀一張紙剪出天地萬物,彰顯泰山厚重文化。品傳承著古老的審美情趣和造型觀念泰山趙英剪紙側重于利用剪紙中特有的打毛技法表達作品鋸齒的巧妙運用是該技法的代表工藝。
趙老師還剪了很多可愛的小動物造型,是因為她從小特別喜歡小動物,創作了許多小老鼠、小狗、小雞、小猴子身上有絨毛的動物。實踐隊員發現,趙老師剪的動物絨毛都柔軟而逼真,泰山剪紙一小部分就要剪四十到六十下,一個完整復雜的作品更是要剪很多天才能成功。趙老師第一次剪的時候它身上的毛感覺有硬硬的扎人的感覺,當剪了幾十次以后,發現想讓它達到絨絨的感覺的時候,除了付出熟練技法除了付出熟練技法更多還是得有平靜的心態,手眼腦高度協調統才能把小花貓身上的那種柔軟,它的可愛神情才能表達出來。其中,帶給趙老師靈感最多的是韓美林老師的水墨畫,韓老師那種畫里能讀出對動物的喜愛以及他賦予動物的那種神情和靈感,所以她經常會把他的水墨畫當做參考題材,然后再融入泰山剪紙的技法,做成喜愛的作品。
民間剪紙以各種形式表達出對生命的渴望,袒護生命,頌揚生命,對生命的崇拜,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美好祝福。鼓舞著人們繼續奮斗,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傳統手藝,在此次活動中,有很多小朋友的參與,他們的眼神里充滿了對剪紙的好奇,給泰山剪紙的傳播帶來了極大的能量。泰山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薪火相傳,在各社區以及旅游場所也開展了宣傳工作,在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非遺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對人類創造力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