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日照7月15日電(通訊員 華濤)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入海口地區的生態保護不僅關乎黃河流域的可持續發展,更對維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生態保護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逐步繪就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為了解黃河入海口生態保護現狀,探究生態保護措施,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耕海牧漁實踐隊于2024年7月15日前往山東省東營市黃河入海口口生態旅游區進行實地參觀和調研,為黃河生態可持續發展獻計獻策。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黃河口生態旅游區展覽廳。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趙昌遠 供圖
黃河河口繪就藍圖,海洋奇觀巧促發展
7月15日清晨,耕海牧漁社會實踐隊抵達了首站——黃河入海口。在景區講解員的帶領下,隊員們親身體驗了壯觀的“黃龍入海”奇景,并結合相關地理知識分析這一自然奇觀得益于黃河攜帶的豐富泥沙與渤海潮汐的相互作用。隨后,實踐隊員們前往辦公室,與景區負責人進行了交流。隊員們了解到如何更高效地利用與轉化海洋生態環境資源等現實問題。景區負責人表示:“通過強化海洋生態保護、促進海洋生態價值的市場化、加速海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完善相關政策與制度支持,并鼓勵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等多元化策略,可以有效推動海洋經濟的綠色發展與可持續繁榮。”實踐隊員蓋同學也表示贊同負責人的觀點,她說到:“我完全贊同負責人的觀點,特別是關于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部分。作為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我深刻認識到海洋旅游在推動海洋經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傳統的旅游開發模式往往忽視了生態環境的保護。”
中國海域遼闊,海洋生態資源潛力巨大,如何將資源優勢裝化為經濟優勢,怎樣既利用好海洋資源又把對生態破環降到最低,是應該考慮的重要命題。在這一站,實踐隊員們不僅近距離欣賞了黃河奇觀,將專業知識與具體景觀相結合,而且通過與景區負責人交流與實地考察,了解到海洋生態資源轉化的方式。
圖為實踐隊員與景區負責人交談。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趙昌遠 供圖
探索濕地神奇奧妙,共響海洋保護笙歌
告別黃河口的壯麗雄奇,實踐隊員來到了濕地生態區,了解海洋生態現狀,向游客們宣傳海洋生態保護思想。實踐隊員了解到黃河口濕地生態區擁有世界上暖溫帶廣闊、較完整、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區內植物種類繁多,覆蓋率高達55.1%。此外,這里還是鳥類的天堂,共有鳥類368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就有如丹頂鶴、東方白鸛等12種。通過負責人的講解,實踐隊員還了解到近年來該區域通過實施濕地恢復、鳥類棲息地保護等生態工程,以及宣傳海洋生態保護等措施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更加適宜的生存空間。明白了海洋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后,實踐隊員們自發地幫助景區員工發放宣傳冊,宣傳單,向游客們科普海洋生態保護知識,提高游客們保護海洋環境的意識。濕地生態區的游客張女士告訴實踐隊員們說,來這之前并不知道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聽了實踐隊的科普才知道,原來海洋生態保護這么重要,只有人人都自覺珍惜愛護生態環境,海洋生態才會越來越好。
圖為實踐隊員觀察黃河口濕地景區野生鳥類。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趙昌遠 供圖
攜手助力海洋保護,并肩共筑綠色未來
通過此次社會實踐,耕海牧漁社會實踐隊深入了解了黃河口的發展演變進程,親眼領略了“黃龍入海”的壯麗景觀,同時也全面學習了濕地修復和海洋生態保護的相關措施,深刻體會到了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緊密聯系。隊員們在與景區負責人、游客等及漁民的交流中,對黃河口區域獨特的海洋生態有了更為詳盡的認識。更重要的是,這次社會實踐讓實踐隊的成員們意識到了保護海洋不僅是一項政府和社會組織的責任,更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這次社會實踐不僅是一次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之旅,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激發了隊員們對自然環境保護的熱情,堅定了他們保護海洋生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決心。
圖為實踐隊合影。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晗悅 供圖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