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25日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赴淮南少數民族村暑期社會實踐團,來到壽縣陶店回族村和山王鎮閃沖回族,開展針對少數民族村鄉村發展的暑期調研。在調研過程中,隊員們跟隨陶店回族村扶貧專干魏陶以及閃沖村黨支部副書記劉大偉參觀了當地的清真寺,特色種植園以及養殖場,協助陶店回族村開展了防溺水宣傳,與村中村民們溝通交流。本次活動旨在深入了解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及文化,探索少數民族村的專屬發展道路。
在團隊出發前,因為團隊中成員都為漢族人,對于回族的習俗以及文化都不太了解,所以大家都在網絡上收集了很多關于少數民族的信息,尊重當地風俗。
7月23日,我們來到了壽縣陶店回族村,這里處于淮南的北部,距離市區以及縣中心很遠,鮮有人去。我們先來到了陶店回族村的村民委員會,跟隨著陶店回族村扶貧專干魏陶來到了陶店清真寺。寺內面積不大,是四合院的樣子,正對大門的就是大殿。當天是星期六,而穆斯林教都是在星期五做禮拜,所以寺內只有阿訇和幾名在做禮拜的老人,當時第一眼,我便被阿訇頭上的白色帽子所吸引了。
圖為阿訇為隊員介紹清真寺
阿訇說他頭上戴的是回回帽,而進入大殿做禮拜都是需要脫鞋才可以進入,接著又介紹了陶店清真寺的歷史。走出清真寺,我才覺得第一次認識了回族。我們接著跟隨魏負責人來到了當地的種植塘和養殖場。芡實是村子的特色種植物,我們基本上都沒聽說過這種植物,聽魏負責人介紹,它可以作為中藥,除濕氣,也可以是家中普通的食材,熬稀飯可以添一把。
圖為芡實
我們還領略了波爾山羊中領頭羊的風范,嘎嘎直叫的皖西白鵝讓人不敢靠近。最后,由于當地村莊設備原因,我們準備好的防溺水知識宣講沒有成功進行,但我們為了可以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幫助村政府一起進行了防溺水宣傳。
圖為“領頭羊”
7月24日-25日,我們來到了山王鎮閃沖回族村,這里位于4A級八公山風景區內,西與李沖回族鄉接壤,南與壽縣隔山相望。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和村子歷史豐富性,使得村子的發展蒸蒸日上。清真寺內女大殿、大門、齋浴室、村中濃郁民族風格的門樓、民宿,都讓我們大開眼界。
圖為隊員經過村民房屋
村子現有桃園1050畝、香椿420畝、板栗400畝。在走訪時,村民們看到我們的衣服,都熱情地詢問我們,要不要進去坐一坐,聊聊天,我們是來干嘛的,真是太熱情了。一路上我們看到了悠閑垂釣的大爺,看到了安逸生活的小賣部老板,看到了家中帶娃的阿姨……顯示著鄉村的安逸生活。而這一切又體現出了鄉村振興的必要性,只有村子變得更好,找到適合村子發展的道路,人民群眾的生活才會更加豐富多彩。
圖為隊員與垂釣的大爺聊天
通過這三天的走訪調查,我發現兩個村子的發展特色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首先是相同點,兩個村子都是通過特色養殖以及特色種植來進一步拓展鄉村發展道路,而同樣美中不足的是兩個村子雖然依舊在傳承和保護當地的民族特色文化,但是并沒有有效地利用民族特色來追尋村子發展,這是亟待改進的地方。而不同點在于閃沖回族村的地理位置優越,地處4A風景區內,可以結合旅游業發展村子。根據我們與兩位書記和負責人的談話,我了解到兩地的貧富差距很大:閃沖村在2017年就被評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每年政府的扶持力度也很大,陶店回族村則相對來說發展優勢較弱。
在跟陶店的村民們對話中,有句話讓我深感前途困難重重:“我們這里位置偏,就是小農村,就這樣挺好的了”。但是我覺得,少數民族村最大的特色就是民族文化,結合村子當地美食,介紹當地文化,打造旅游環境,這些項目結合實施肯定會對當地發展有正面影響,。我也知道,改變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更多的關注度以及更多人參與進來,少數民族村的發展道路才會更廣。我相信經過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少數民族村結合鄉村振興將會發展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