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婧伊 )為進一步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政策號召,
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三下鄉志愿者們于7月18日來到新府山易地移民搬遷農業產業園,切實參加農業勞動,學習調研農業園農旅共進發展模式,探索鄉村振興道路。
據悉,新府山易地移民搬遷農業產業園圍繞柑橘資源、鄉村文化資源等發展出獨具特色的文旅農業融合模式,充分挖掘當地歷史形成“旅游+”方向,作為中間樞紐對接農戶和消費者,有效拓寬農產品展銷范圍,延長產業鏈。園區負責人強調:“新時代發展農業不能蠻擴大種植范圍,要鉆精鉆深。提高產品價值,更多的是農業軟實力。”
跟隨負責人的腳步,志愿者們滿懷期待地到達了蔬菜大棚基地,一個個大棚像標兵一樣映入眼簾。劉書記向志愿者們介紹到,集體經濟農業產業園由當地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投資建設,總投資約3000萬元,占地200畝,共計大棚有100多個。其中,日光大棚大約18座,冬暖室拱棚30座,每個棚產出的收入約10萬元以上。
在集體經濟產業園內,大棚里的豇豆、西紅柿等長勢旺盛,村民王阿姨和楊大哥熱情地帶領志愿者們參觀他們家的大棚。劉阿姨告訴我們,大棚相比較陸地種植蔬菜瓜果,能夠提前成熟售賣個好價錢,雖然種植大棚非常辛苦,但農民的腰包慢慢“鼓”起來了。村民楊大哥向志愿者們介紹了大棚的構造,棚的兩邊用紗網來防蟲,如遇雨天或氣溫低,就會用紅色的攪膜器把薄膜放下來。通過他們的講解,志愿者們深刻感受到了隔行如隔山,一行有一行的門道。
同時志愿者們了解到,在柑橘種植基礎上,交叉種植大豆,可以有效保護土壤生態,抑制水土流失,促進果樹生長,抑制雜草生長,防治病蟲害。大豆植被層還能在白天高溫天氣下阻隔太陽輻射而抑制土壤溫度上升,夜間阻隔地面有效輻射而抑制土壤溫度下降,起到一定“保溫”的作用,這樣的種植方式形成了綠色安全、健康環保的循環生態體系。柑橘園中央是有機生態魚塘,灌溉方便,大豆葉可以喂魚,魚塘水中的養分又可以施肥土壤。魚塘垂釣,果園采摘,若管理到位,能實現生態農業效益最大化。
新府山易地移民搬遷農業產業園積極探索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設施的建設路徑,讓村民積極參與生態農業建設中來,努力實現生態環境維護與生產經營發展雙結合雙促進,走上了一條“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綠色生態之路。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蘊含財富的金山銀山,在脫貧攻堅圓滿結束進入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渡期,如何實現將生態治理和發展特色產業有機結合起來,走出一條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是重中之重。
通過此次參觀學習活動,實踐團不僅對鄉村振興農業產業園的建設有了具體的了解,也認識到助力鄉村振興需要敢于創新,敢于實踐,“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鄉村振興需要每個人的齊心協力。大學生也將肩負起身上的責任與使命,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奉獻青春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