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的必要性
盡管隨著這幾年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的勞動力參與率有所下降,但總體勞動力參與率較高,這主要是由于中國處于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期,經濟發展水平還不夠高,各方面的社會保障制度,醫療衛生制度,教育制度,福利制度等不完善造成的。同時,勞動者總體受教育程度不高,勞動者素質偏低,也造成中國勞動力參與率與失業率均偏高的局面。
所以,在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條件下,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通過相應的措施進一步地加強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適度降低勞動力的參與率,緩解勞動力市場的就業壓力,是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措施之一。當然,在降低勞動力參與率的同時還要兼顧社會因素,通過統籌安排,總體規劃,一方面改進勞動力市場的運行效率,另一方面通過政府和社區積極的就業促進政策,向有再就業困難的群體提供就業扶助,增強勞動者的就業信心,建立起勞動力市場健康穩定的新秩序。
降低措施
通過對中國勞動力參與率的成因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社會各方面制度的不合理因素的存在,導致中國勞動力參與率仍然總體偏高。適度降低勞動力參與率,緩解勞動力市場的就業壓力,對于減少社會不穩定因素,改善中國失業率高的現狀,都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在發揮市場作用的同時,還應該充分發揮政府職能部門的作用,采取相應措施來適當降低勞動力參與率。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完善投資市場相關法律法規,保護勞動者合法非勞動收入
中國投資市場的相關法律法規仍不夠完善,投資收入尚不能成為居民的主要收入。通過完善投資市場的相關法律法規,治理投資市場的不規范行為,發揮政府的監督管理和宏觀調控的作用,從而增強居民對投資市場的信心,減少對勞動收入的依賴,降低勞動力的參與率。
調整工資政策
調整工資政策,工資與績效、能力掛鉤
與工齡掛鉤的工資政策使得勞動者往往提早進入勞動力市場。通過對工資政策實行調整,將勞動者薪酬與勞動者業績、能力相掛鉤,鼓勵勞動者提高績效,并自覺提高受教育水平,提高自身技能。這種與業績、能力相掛鉤的新的工資體制,能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并且,對勞動者能力的肯定和鼓勵也能延長勞動者受教育的時間,從而推遲進入勞動力市場,緩解勞動力市場就業壓力。
發展教育事業
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教育普及程度
有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有50%的初中畢業生無法升學,就直接進入了勞動力市場,長此以往,將積聚大量初中以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低素質勞動力,對中國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的提升產生不良影響。中國勞動力參與率偏高,而勞動者素質偏低,勞動者素質不能達到崗位的要求。這就造成了一方面,一部分對勞動者技能要求不高的崗位的勞動力供給過剩,而另一方面,一些崗位卻空缺,招不到合適的人才。通過國家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教育普及程度,改善農村青少年失學的狀況,并且提高職業教育的水平,為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勞動者進行必要的上崗培訓,提高勞動者的總體素質。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推遲勞動力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時間。據測算,如果延長教育年限,使勞動者的就業年齡由16周歲推遲到18周歲。今后幾年中國每年就可以少安排上百萬新增勞動力就業。不僅如此,這同時還可以提高勞動者的受教育水平,使他們做出更為理性的勞動力參與決策,通過勞動者自身進行理性選擇來調節勞動力市場的盈缺情況。
限制就業年齡
完善勞動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對就業年齡實行限制
青少年提早進入勞動力市場或是退休人員的二次就業都會導致勞動力市場中勞動力參與者人數較多,加大就業壓力。中國階段的就業年齡為16~60歲。如果延遲青少年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年齡,同時提早老年人的退休年齡,那么就能大大降低勞動力參與率。通過相關法律法規對就業年齡實行嚴格的控制,并通過相關配套措施保證法律的嚴格執行,嚴格控制勞動力的就業年齡,對于勞動力市場的適齡就業人群的合法利益就能有力保障。
完善福利政策
調整完善福利政策,進一步完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
完善福利制度,擴大保障范圍,減弱福利制度與就業狀況的關聯性,從而使得福利政策對勞動力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吸引力減小。同時,由于養老保險制度的不完善是退休人員再次走出家門,二次就業的原
勞動參與率 Labor Participation rate
因之一。因此,完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使得退休人員“老有所養”,也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