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務稽查人員在查閱某公司賬簿時發現的”怪現象“
企業上年度除了每月末的正常累計折舊外,又在年末單獨計提了一筆,全年共提折舊13筆。詢問會計人員得知,因為當年資產折舊金額低于按稅法規定年限計算的折舊,但每月計提折舊的憑證均由系統根據固定資產卡片設定的原值、使用年限及凈殘值自動生成,無法手動更改,所以打起了額外計提折舊的歪主意,增加了稅前扣除額。企業憑空計提折舊的金額在所得稅申報時拆分列入各項資產中,保證每項資產的折舊金額都不高于按稅法規定年限計算的折舊。因此,在案頭分析階段,稅務機關僅通過申報時提交的資產折舊、攤銷及納稅調整明細表難以看出,需要結合累計折舊明細賬分析。如果全年計提筆數多于12筆,尤其是在年末有一次性的大額計提,企業很可能在正常折舊外存在多提折舊的問題。
大額長期待攤費用的存在,是不少企業的”通病“
比如,B企業長期待攤費用突然增加4800萬元,并在其后3年攤銷完畢,每年稅前扣除金額達1600萬元。企業解釋該筆長期待攤費用是裝修款。但是,稽查人員發現,這一金額為酒店加蓋樓層支出,完工后原本記在固定資產項下,2012年重新歸類于長期待攤費用,攤銷年限由20年縮短為3年。根據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以及相關規定,支出達到取得固定資產時的計稅基礎50%以上,且修理后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延長2年以上,或支出提升了功能、增加了面積,應當計入固定資產的計稅基礎,按照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攤銷。B企業故意混淆改擴建、大修理支出與裝修、裝飾支出的界限,將改擴建支出確認為長期待攤費用,人為操縱利潤,最終被稽查人員發現并補繳所得稅款。
注意關注利用房產稅計稅基礎與房產計提折舊基數差異避稅
利用房產稅計稅基礎與房產計提折舊基數差異避稅,也很值得關注。在一次稅務稽查中,C房地產公司所得稅申報表附表中的房屋建筑物計稅基礎為8.31億元,而同期房產稅推算的房屋原值僅為5.31億元,二者相差3億元。
這巨大的差異如何產生?原來,C公司自行開發的地下車庫于2014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金額3億元,當年未繳納房產稅,但車庫折舊卻從2014年1月開始計提并在當年所得稅前扣除,折舊金額800萬元。房產稅以房屋原值為計稅基礎,與所得稅規定“固定資產取得時實際發生的支出”口徑一致,二者金額應當大致相同。C公司試圖利用兩個稅種在不同稅務局申報、信息不對稱的盲區瞞天過海。然而,隨著國稅局和地稅局合作的深入開展,國地稅稽查聯動、數據共享機制為稽查人員辦案提供了一條新途徑,讓企圖少繳房產稅和多列折舊的企業無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