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報告的根本目標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隨著知識經濟浪潮的高漲,上市公司追“高”求“新”,風尚日濃,對上市公司高科技含量的評估也成為證券市場投資選擇的重要環節。上市公司年報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隨之發生了較大變化。
在知識經濟體系中,具有創造性思維的高智力人才構成的智力資產和他們的智慧物化而成的專利權、商標權、商譽等無形資產比傳統的有形資產發揮著更為有效的作用,經濟發展不再屬于資源依賴型,而是轉變為對人的知識發展程度的依賴。在此背景下,壟斷資源(許可證、特許經營權)、核心技術(專有技術、專利)、人力資源(管理團隊、技術骨干團隊)、可持續創新能力(研究機構、持續投入)等成為投資者判斷企業競爭優勢的標準之一。而現行年度報告體系涉及的會計理論與方法在反映高科技企業的業績及潛力方面遇到了很大局限性,除了根據公司的名稱是否叫“高科”或“科技”之外,投資者根據公司年報披露內容而進行含“科”量的甄別與判斷難度較大,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研發費用沒有交代,自主知識產權價值無法體現。
高科技本身是個動態概念,在知識經濟中產品和技術的更新換代頻率加速,高科技企業必須具有很強的技術開發實力和可持續創新能力。它必須注重研發投入的規模、方向和收益,才能長期維持高科技地位。在評估高科技企業的價值時,西方的投資專家認為每股收益是過去已經拿到的利潤,而每股研發費用則是未來可能實現的利潤,而我們現有的會計體系中,研究開發費用均費用化,研發費用記入當期經營費用。這樣,公司一旦取得了研究成果特別是具有較大經濟潛能的重大成果都無法資本化。投資者無從了解公司的研發費用,也就很難從高科技上市公司會計報表中發現該公司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等資源的價值。
其次,重要的非財務信息披露不充分。
投資者的經濟決策,不僅依賴公司披露的財務信息,更依賴其披露的非財務信息。一些非財務信息盡管難以準確地以貨幣量化,但卻關乎企業發展潛質甚至生命攸關,如:員工素質,包括高級人才的背景,高新技術的研發優勢,企業的組織結構,公司的市場網絡,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及競爭對手情況等。
第三,沒有嚴格執行年報披露的要求。
目前年報披露的要求也可以部分反映上市公司含“科”量!豆_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內容與格式準則第二號<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對年報正文及年度摘要都要求披露行業以及公司在本行業中的地位;公司主營業務的范圍及其經營狀況分別要按行業、產品、地區說明報告期內公司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利潤的構成情況,并要求對占公司主營業務收入或主營業務利潤總額10%以上的主要產品予以介紹。
但在所披露的99年報中,相當多的公司在“本行業中的地位”一項的表述令投資者莫衷一是,如“公司形成較完善的計算機生產及經營體系”等。還有不少公司的主業分類太模糊,投資者難以分辨公司主營收入中到底有多少是由高科技產品(服務)帶來的。
要消除年報披露在高新企業的價值評判方面的局限性,需要方方面面的關注。
首先,關于研發費用的資本化問題以及人力資產的鑒定問題亟待有關方面研究。相關要素的確認、計量及其效益的評價與分配等都需深入探討,因此建議在沒有新的體系性的會計政策出臺前,是否可把研發費用(引入人才費用)單獨列出,以方便投資者。
其次,非貨幣信息應與貨幣信息并重。增加披露有關股東和主要管理人員、技術骨干的相關信息;企業的技術優勢,市場競爭程度、市場份額,主要競爭對手及用戶滿意程度等。非財務信息披露方式比較靈活,可用文字或數據說明。
此外,還應嚴格執行年報披露要求。
一些公司的年報披露較為規范,較易使投資者了解其主營收入構成與科研成果等,如清華同方99年報按要求將計算機產品、網絡軟件等產業大類及小分類情況進行介紹,同時列出技術創新和科研成果孵化方面的情況,令投資者一清二楚。振華科技在“主營業務情況”項下,將公司五大類主營產品的99年度、98年度銷售收入及增減情況分別列示,在主營業務情況分析項下,又對五類產品的產銷數量、銷售收入、利稅情況進行了詳細的披露,這有利于投資者進行分析對比。
報表使用者利用年報可以掌握有關企業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及其變動情況的會計信息。但由于年報所提供的更多的是一些歷史數據,而報表使用者的決策是面向未來的,因此上市公司的年度報告應盡可能“動態化”地反映公司科技含量及獲利能力,方便投資者分析上市公司的智力資源優勢及其潛在的收益,甄別公司的含“科”量,以便沙中淘得真金。